行政院科技顧問會議建議台灣應從以往「效率導向經濟」轉型為「創新導向經濟」。但該如何落實?政府的產業政策該如何調整?
政務委員朱敬一指出,面對新加坡與韓國競爭,中國大陸崛起,台灣要趕快找出利基,擴大自己的優勢,以贏得先機。
中央可以為地方政府創造足夠誘因,協助推動,以達到民眾、產業、政府多贏的局面。
在創新導向經濟時代,政府的科技產業政策必須適度調整,關鍵不在於技術,而是對大環境的洞察力。據朱敬一的分析,創新經濟具有先做先贏,邊際報酬遞增的特性,政府不該靜待市場決定,而要主動找出台灣在地產業優勢,進一步擴大這些優勢,以保持在國際上領先地位。
國際上的競爭是非常殘酷的。以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的發展為例,南韓三星以大規模投資與自主技術研發,持續保持領先地位,台灣的相關業者已經很難追上了。
數位匯流產業,網路速度愈快,數位匯流軟體與服務也愈高階。如果三G是省道,四G有如高速公路。依行政院頻譜規畫,台灣直到二○一七年才有四G服務,不僅落後南韓許多,連中國大陸也超越台灣。面對國際競爭趨勢,台灣應考慮提前釋出四G的執照。
創新經濟時代,機會稍縱即逝。台灣有些在地優勢,值得進一步發揚。例如台灣有全球最豐富的全民健保資料,在雲端時代,健保局可以發展「醫療雲」,開發出新的醫療服務與應用,這是台灣的優勢。生技產業方面,許多國際藥廠瞄準大陸市場,台灣是最佳捷徑。
由於兩岸華人的基因相同,可以進行生技產業鏈的分工,在台灣進行的臨床實驗,可適用於大陸,也是台灣的一大利基,使得生技產業商機無窮。
在發展科技產業方面,地方政府可以做那些努力?舉例來說,台灣在太陽能板製造方面有很強的優勢,但國內智慧型綠建築並不普遍。地方政府可定期舉行「最佳綠建築獎」,讓企業、學校參與競賽並給予獎勵。中央部會每年依省電省水金額最高者給予獎勵,每年省下來的金額可成為下年度預算。
此外,在智慧電表更換方面,目前由台電編列預算汰舊換新,速度緩慢,如果修改法令允許民間業者參與,加速智慧電表的更換,企業因而省下經費,而智慧電表業者獲得一定利潤,台電取得原有電費,如此一來資通訊產業可以大幅提升,這是三贏策略。
全球化對各國均帶來衝擊,從租稅競賽、貧富差距惡化到環保、勞工議題,企業隨時可以為爭取低廉工資與土地而外移,人才也面臨國際高薪挖角危機。
面對此一全球化風潮與創新導向經濟時代,政府產業政策也必須有新思維,首先要找出利基,透過公開資料、創造誘因,讓地方政府一起來推動,形成企業風潮,進一步布局全球,創造多贏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