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瑣談】大唐遺風—— 正倉院珍藏之古筆(下)

陳俊光 |2011.10.27
2322觀看次
字級

正倉院所珍藏唐朝毛筆的筆頭甚短,與現代毛筆樣式有明顯差異,這筆有筆芯,所以即便毫毛損壞脫落,狀態仍還是完整的筆樣,它有個特殊的稱呼,名曰:「雀頭筆」。

雀頭筆的製作程序繁複,採取卷芯法,即麻紙的筆芯占筆頭五分之三,在中心的「芯毛」覆上卷紙,其次加毛,再次加紙,次又加毛,如此包裹約莫三段。雀頭筆關鍵技術是紙卷遇水不漲。正倉院所藏之唐筆,一半以上的毫毛已脫落,存者無幾,尚保持原貌者第八號筆(圖一),是完整的雀頭筆。

白居易於新樂府詩〈紫毫筆〉中言:「紫毫筆,尖如錐兮利如刀;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飲泉生紫毫,宣城工人采為筆,千萬毛中擇一毫。」唐代的毛筆以兔毫為最高級,尤其宣城製筆甚有名,因選料審慎,製作品質高超,而受到官府和皇室的高度重視,是每年都要進貢的「貢品」。目前,正倉院所藏之唐筆明確標示兔毫者,僅存者一管,編為五號筆(圖二)。

唐代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使工藝美術也隨之興盛,在藝術、技術、造型及生產上,皆遠遠超過前朝。

毛筆的造型豐富且多樣,由筆帽的形式可略窺一二。筆帽如闔上的雨傘,材質有紫檀、黃陽木及以斑竹等;筆帽尖有牙雕紋飾似寶塔,其典雅富麗形式,也一直維持到現代。常見於日本庭園中木製橋的欄柱造型,欄柱頂端即呈寶塔樣式,此便是大唐遺風的展現。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