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記者羅佑純
【記者羅佑純專題報導】不論是朱宗慶、優人神鼓等團體表演的大鼓,或是在歌仔戲裡,掌握演出節奏的小鼓,亦或宮廟寺院暮鼓晨鐘的鼓,談起台灣傳統鼓的翹首,許多人一定會想到成立逾八十年的「新莊仁和鐘鼓廠」,還有製鼓達人王錫坤。
廟會興盛 創立響仁和
人稱阿塗師的王桂枝,從小在廟街長大,由於當時的新莊是大漢溪水路運輸中心,也是北台灣的行政商業中心,街市熱鬧程度比艋舺(今萬華)還繁華,廟街上的媽祖廟、關帝廟、三山國王廟、文昌祠等寺廟,不僅為往來商人提供心靈寄託,晚間這些廟口也成了歌仔戲、布袋戲的演出舞台。
王桂枝因吹得一手好鼓吹(嗩吶),便擔任戲團伴奏,跟戲團四處跑,他發現,廟會活動很興盛,心想「既然如此,那我來專門做嗩吶、皮鼓,應該不會餓死吧。」
一九二九年,阿塗師以佛經「佛仁和,棄惡揚善」創立名號,加上算命仙跟他說「仁和,是佛所矚」,因此成立「仁和吹鼓廠」,白天製皮鼓,晚上做嗩吶。
阿塗師當時向從唐山來的蔡心匏師傅學製鼓,然後再改良,青出於藍勝於藍的阿塗師,不但打響了「仁和鐘鼓廠」這塊招牌,製作出來的鼓,也成為當時的搶手貨。
父親驟逝 毅然擔家業
一九七三年,阿塗師因心肌梗塞驟逝,生前來不及留下任何遺言,對於是否該「繼承家業」?身為長子的王錫坤,其實很猶豫。因他只是「大致知道」製鼓過程,很怕繼承家業,砸了「仁和」招牌。
然而此時,一位在鐘鼓廠工作的親友,輕蔑地對王錫坤說:「仁和這招牌給你繼承,實在是太糟蹋。」衝著這句話,王錫坤決定硬著頭皮,率兩個弟弟接下家業。
從頭學起的王錫坤,並不知道製鼓的「眉眉角角」這麼多,做中學的他,光是「如何處理牛皮」,就嘗試了好幾年,而要磨出「銳利」的刀子,也讓他吃足苦頭。「尼采說:『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每次做到很辛苦時,王錫坤都用這句話勉勵自己。
而為讓生意穩定,王錫坤也教客戶「如何收藏鼓,並延長鼓的使用期限」,這種貼心的「售後服務」,為他贏得更多訂單,也堅定他想製作出「可以使用百年以上的鼓」的心願。
植物鼓面 一顆護生心
隨著愈來愈成熟的製鼓技巧,靜極思動的王錫坤,想要突破,研究製作出不同以往的八角鼓、研發非動物皮的鼓面,或在鼓身彩繪,提高鼓的工藝價值。
「八角鼓最難的是如何繃鼓,因為鼓身有八個銳角,如果沒繃好,鼓皮會被繃破,那就要從頭再來了。」王錫坤反覆試驗,終於完成難度甚高的八角鼓,他也利用這樣的技術,幫另一位演奏者,製作出方便背在背上的四分之三圓形鼓。
由於傳統鼓皮是用黃牛皮製成的,因此有許多法師建議他「研發非動物皮的鼓面」,王錫坤花多年研究,終於找到用植物纖維製作鼓皮的方法,「雖然這種鼓敲出來的聲音比較沒那好聽,但是法師並不介意,因為這是護生。」
大師託附 製佛館大鼓
「製作一面鼓,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簡單。」王錫坤強調,光讓鼓身的木頭自然風乾,就要曬一整年太陽,繃出雛形的鼓皮,也必須在太陽底下曬四個月,才能定型,更別論其他繁雜工序。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將於十二月底落成,在萬人照相台兩旁各有一座鐘塔跟鼓塔,其中鼓塔的大鼓鼓皮,就是指定要王錫坤用「非動物皮鼓面」製成。
「承蒙星雲大師看重,把這樣重要的工作交給我,不過老實說,我到現在還在想要怎麼做大鼓,很傷腦筋。」王錫坤說,他從沒做過這麼大的非動物性鼓皮,且還得保證聲音不能「走針(台語)」太多,對他來說,是項「不可能的任務」。
佛館大鼓預計明年完工,他希望能不負大師所托,製作出符合仁和招牌的好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