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球陷入「政策癱瘓」
二○○八年全球經濟進入衰退以來,一國接一國,一波接一波,負責決策的總統、總理、總裁都陷入決策困境。在政治民主、社會多元、輿論分歧、政黨對立、選舉壓力的現況下,執政黨的任何公共政策─—稅收的增或減、利率的增或減、社會福利的增或減、政府支出的增或減,以及任何政策工具的組合……,都無法在國會中順利通過。
比經濟衰退更嚴重的是政策癱瘓;因為政策癱瘓使經濟衰退更束手無策;也有第二次衰退的可能。
面對癱瘓的局面,我不斷地在思考,有什麼力量可以打開這種政策「僵持」與對抗的「死結」?有什麼願景可以超越政治,超越意識型態?有什麼理念,可以改善人性最根本的弱點,擔心稅會增加,害怕福利會減少?
先列舉一些近年來你與我這些「新台灣人」都想到過的可能性:
(1)以「新台灣人」與「大格局」來化解省籍情結。
(2)以「命運共同體」來凝聚全民力量。
(3)以「維持現狀」與「贏得和平」來擱置統獨爭辯,追求兩岸雙贏。
(4)以提升「全球競爭力」與「台灣優勢」,來激勵全民創造力。
(5)以厚植「軟實力」,做為政府與民間共同追求的目標。
(6)以教育改革、和平紅利、文化創意、終身學習等,開創下一個百年的輝煌。
所有這些理性的呼喚,並沒有減輕台灣社會內鬥、冷漠、貪婪、自私的病態;唯一的「成果」,或許是激發了民間的生命力。
(二)「白吃午餐」的嚴重
此刻我必須指出:只要有民主選舉,政治人物就只敢「討好」,不敢「求好」;只要有人類,人的本性就要多得好處,少付成本。在台灣,人人都是不同形式的白吃午餐者。以政府補貼的油價、電價、水費、營養午餐為例,在沒有排富條款下,個個都在享受補貼。它無所不在,也被視為政績;財政赤字的增加,幾乎無人重視。
一九五○年代成長的一個眷村子弟,看到台灣二○一○年代一些縣市長提供了免費營養午餐、零費用入學、老人裝牙免費,以及老人津貼、老農補助、老人坐車優待、過節敬老金,真覺得「人間處處有溫暖」;但是想到這些支出,又有沉重的焦慮:所有這些「免費」,錢從哪裡來?下一代子孫如何償還這一代的慷慨?為什麼沒有「排富」條款?為什麼不能把省下的這些津貼,來做更迫切需要的事?所有這些免費、補貼、優待,都是民主政治中用來滿足選民獲取選票的手段。
原則上我只贊成一種「白吃午餐」:對真正收入低,或無法工作的人與家庭。政府對他們當然要照顧,民間也要協助。除此之外,沒有人應該抱持白吃午餐的心態。台灣的平均稅負(相對於國民生產毛額計算)已經不到百分之十三,比先進國家的百分之三十至四十,落後太多。我們要認清:平均稅負低,並不代表政府效率高,而是反映社會上公共投資過低,社會福利不足,公平負擔欠缺。當政府沒有足夠經費時,台灣怎麼能出現國際水準的重大建設?怎能有合理的教育投資與公教人員的合理待遇?
減少「白吃午餐」的最基本方法,就是「有能力者多負擔」以及「使用者付費」。不祛除人性中的自私自利,就無法產生理性的公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