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誰在扭曲理性的公共政策? —仍然是人性中的「白吃午餐」

高希均 |2011.10.20
1124觀看次
字級

(一)全球陷入「政策癱瘓」

二○○八年全球經濟進入衰退以來,一國接一國,一波接一波,負責決策的總統、總理、總裁都陷入決策困境。在政治民主、社會多元、輿論分歧、政黨對立、選舉壓力的現況下,執政黨的任何公共政策─—稅收的增或減、利率的增或減、社會福利的增或減、政府支出的增或減,以及任何政策工具的組合……,都無法在國會中順利通過。

比經濟衰退更嚴重的是政策癱瘓;因為政策癱瘓使經濟衰退更束手無策;也有第二次衰退的可能。

面對癱瘓的局面,我不斷地在思考,有什麼力量可以打開這種政策「僵持」與對抗的「死結」?有什麼願景可以超越政治,超越意識型態?有什麼理念,可以改善人性最根本的弱點,擔心稅會增加,害怕福利會減少?

先列舉一些近年來你與我這些「新台灣人」都想到過的可能性:

(1)以「新台灣人」與「大格局」來化解省籍情結。

(2)以「命運共同體」來凝聚全民力量。

(3)以「維持現狀」與「贏得和平」來擱置統獨爭辯,追求兩岸雙贏。

(4)以提升「全球競爭力」與「台灣優勢」,來激勵全民創造力。

(5)以厚植「軟實力」,做為政府與民間共同追求的目標。

(6)以教育改革、和平紅利、文化創意、終身學習等,開創下一個百年的輝煌。

所有這些理性的呼喚,並沒有減輕台灣社會內鬥、冷漠、貪婪、自私的病態;唯一的「成果」,或許是激發了民間的生命力。

(二)「白吃午餐」的嚴重

此刻我必須指出:只要有民主選舉,政治人物就只敢「討好」,不敢「求好」;只要有人類,人的本性就要多得好處,少付成本。在台灣,人人都是不同形式的白吃午餐者。以政府補貼的油價、電價、水費、營養午餐為例,在沒有排富條款下,個個都在享受補貼。它無所不在,也被視為政績;財政赤字的增加,幾乎無人重視。

一九五○年代成長的一個眷村子弟,看到台灣二○一○年代一些縣市長提供了免費營養午餐、零費用入學、老人裝牙免費,以及老人津貼、老農補助、老人坐車優待、過節敬老金,真覺得「人間處處有溫暖」;但是想到這些支出,又有沉重的焦慮:所有這些「免費」,錢從哪裡來?下一代子孫如何償還這一代的慷慨?為什麼沒有「排富」條款?為什麼不能把省下的這些津貼,來做更迫切需要的事?所有這些免費、補貼、優待,都是民主政治中用來滿足選民獲取選票的手段。

原則上我只贊成一種「白吃午餐」:對真正收入低,或無法工作的人與家庭。政府對他們當然要照顧,民間也要協助。除此之外,沒有人應該抱持白吃午餐的心態。台灣的平均稅負(相對於國民生產毛額計算)已經不到百分之十三,比先進國家的百分之三十至四十,落後太多。我們要認清:平均稅負低,並不代表政府效率高,而是反映社會上公共投資過低,社會福利不足,公平負擔欠缺。當政府沒有足夠經費時,台灣怎麼能出現國際水準的重大建設?怎能有合理的教育投資與公教人員的合理待遇?

減少「白吃午餐」的最基本方法,就是「有能力者多負擔」以及「使用者付費」。不祛除人性中的自私自利,就無法產生理性的公共政策。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