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丹彤(台中市葳格雙語中小學六年五班)
在「九族」的纜車上俯瞰,美麗的埔里盆地,是這次校外教學的目的地。彎曲的山路好像迷宮,遊覽車在「台灣的腹肚」繞來轉去,讓我頭暈目眩,卻很刺激。老師說:「參訪『九族』習俗時,要專心聽導遊解說呵!」
到了部落,我們參觀了賽夏族的矮靈祭、卑南族的猴祭。導遊說:「卑南族的男生,會在小時候養一隻小猴子,等成年禮再獻祭,代表自己勇敢、茁壯,這和布農族的『拔齒祭』具有同樣的意義,但現在已改成草猴替代,避免殺生。」紋面是泰雅族人的傳統習俗,導遊說:「女生必須要會織布,男生要會打獵,才能擁有紋面的榮耀。」
圓形廣場上熱鬧非凡,有穿丁字褲的達悟族男女生齊跳甩髮舞,也有阿美族、鄒族、邵族、卑南族、排灣族共同慶祝豐收的祭典,讓我大開眼界。
回家的路上,我們一眼瞥見刻著「飲水思源」的大石頭。這塊大石頭有著二十多年前的「九族」小故事。當時科技不發達,居民煩惱找不到水源,當時一個長者托夢給族人,告訴族人何處有水源,他們試著挖掘,果然挖出水源,後來,就刻了「飲水思源」緬懷長者,並藉此提醒後輩要「知足感恩」、「飲水思源」。
這次「九族文化村」之旅,我學到對多元文化的尊重,也了解「吃果子,拜樹頭」的道理,一趟戶外教學,使我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