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近年世界災難頻繁,許多地區物資缺乏,而台灣一年浪費的食物卻足夠低收入戶吃二十年,實踐大學這學期開設「災難服務社會」課程,以食物銀行的概念,教學生平日就要儲存糧食,遇到災難,就有強力後盾,平常還能幫助社區弱勢族群。
台灣天災頻仍,實踐大學首開「災難社會服務」選修課程,讓資工系、社會系學生跨系合作,推動成立「食物銀行」,預計未來讓學校成為社區的救災物資銀行,讓學生藉由平日儲存食物,以備不時之需,或是分送社區弱勢家庭,物盡其用。
授課教師李孟芬表示,食物銀行概念在美國已推行多年,學校每個月都會請學生捐兩罐食品罐頭,一年就能累積上千件物資,做為災害應變時的救急物資,一旦發生災害,學校也能成為災民避難所,提供食物與空間。
為讓學生有實際服務經驗,課程請學生撰寫企畫書,規畫網站,向企業尋求募捐物資。耶誕節時,也將請師生每人捐一包泡麵或罐頭,透過和紅十字會合作,讓真正需要食物的低收入戶或流浪漢等弱勢族群,能夠獲得及時救助。
指導老師陳堅智表示,課程目的就是教學生了解惜福愛物的重要,尤其更要了解如何拉近貧富差距,學會「分配資源」。
陳堅智舉例,上課時,會請學生分三組分發餅乾,分別為:兩條、一條以及沒有分到,「結果,沒有分到的人不會主動索取,擁有的人,也不願意分享。」
陳堅智說,台灣有錢的人很浪費,沒錢的人不知道如何找資源,若由學校成立食物銀行、物資銀行,就能利用學校的中介力量「集體抗貧」,平日也能讓全校學生幫助校內弱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