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南訊】一九八七年以高溫超導研究獲得諾貝爾獎的比得諾茲(見圖/成大提供),昨天對成大學生演講時表示,求學時期是影響他一生研究最重要的時期,鼓勵學生不要太重視名次,應該找出自己的興趣,努力從事,就能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成大慶祝八十年校慶,邀請諾貝爾獎得主到校,昨天三百多名師生擠進會場,聆聽大師開講。
今年剛好是超導體發展一百周年,目前擔任瑞士IBM蘇黎士研究室教授的比得諾茲(J.Georg Bednorz)發表「高溫超導—發現及其影響」演說時表示,超導體起源於一九一一年,荷蘭科學家海克卡末林昂內斯(Onnes)發現以液氦冷卻汞,當溫度下降到絕對溫度四點二K(負二百六十八點八度西)時,汞的電阻會完全消失,這種現象稱為超導電性,此溫度稱為臨界溫度。昂內斯因為這項發現,獲得諾貝爾物理獎,也開啟科學家尋找新超導體的熱情。
他與物理學家卡爾亞歷山大繆勒(Karl Alexander Muller)後來證實,在氧化物中可以找到更高溫度的超導體,因而獲諾貝爾獎。
超導的運用廣泛,像日本把它應用於磁浮列車,美國與歐洲則著力於研究超導運用在電力傳輸上,可以更節能;在資源有限的未來,超導的運用更形重要。
比得諾茲並引用知名德國化學家尤斯圖斯馮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的一句話「發明家的秘密,就是相信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鼓勵師生。
比得諾茲表示,每個人出生時都是科學家,即使在探索新事物的過程中出錯,也是一種經驗的累積,學生求學時應培養創造力與好奇心,打破固有想法與觀念,才能突破。
「當學生不要太在乎名次」,只要找到有興趣的事,然後貫徹到底,就可以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他認為,得獎前只是普通人,得獎後成為公眾人物,大家都以為他是天才,事實上,他還是原來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