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了夏天,都會聽到各地捐血中心號召民眾踴躍捐血的訊息,捐血可以促進血液新陳代謝,有益身體健康,更可以幫助傷病患者挽救生命,是助人益己的善行義舉。小朋友知道分設在台灣各地的捐血中心最大的推手是誰嗎?就是一生力行護民愛國的行動者——蔡培火先生。
蔡培火,字峰山,雲林北港人,出生於滿清統治末年,活躍於日本統治時期,沉潛於國民黨時代,他一生跨越三個時代,在台灣遭逢巨變處於殖民統治和威權統治的時期,展現出台灣人的意志與理想,鋒芒畢露。
少年時代,蔡培火的父親在清廷將台灣割讓日本的同時病逝,哥哥參加抗日行動下落不明,在他小小的內心裡,開始深植強烈的國家民族意識。一九○九年三月,蔡培火從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畢業,任教於台南公學校,因為無法苟同以日語及其文化為主的殖民教育,於是離職。
蔡培火辭去教職後,在前輩林獻堂的協助下,前往日本留學,因此結識更多同樣愛國的夥伴,卻於一九二三年被日本政府逮捕入獄。出獄後,蔡培火與蔣渭水等人共組台灣民眾黨,參與許多政治活動,包括投入台灣議會設置請願、台灣文化協會等,也創辦開啟民智的台灣人報紙,可以說是將愛國行動直接力行於市井之中的行動者。
剛柔兼具的蔡培火也是台灣歌謠〈咱台灣〉的詞曲作者,他一生寫歌上百首,是一位思維細膩、理念堅持的人,尤其在推動台灣自治的理想達成後,仍積極推動國家安定與民眾利益相關的行動,曾當選行憲第一屆立法委員,並任行政院政務委員、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副會長及台灣省紅十字會會長。
一九七四年四月十九日,蔡培火從紅十字會中撥出新台幣二十萬元,創辦了中華民國捐血運動協會,並任會長,先後在北中南成立四個捐血中心,從此台灣逐步走入無償捐血時代。一九八二年,以九十五歲高齡與世長辭。
台灣歷經殖民與政治轉換,蔡培火因應不同的國家時運,轉換為國為民的行動方向,為心繫國家尊嚴和民眾利益而努力,其風骨與行動力實為世代台灣人學習的標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