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有靈山、北有祗園,恆河流瀉,進入佛館彷彿回到佛陀的印度時代。走入館內,禮拜觀音,善財、龍女即拿楊枝淨瓶,為遊客手中杯
子注入大悲水;走出展館,向背後鏡子大喊「我是佛」,裡面的自己背後就出現一圈佛光。傳統建築中,處處可見科技巧思,或許在日常生活中並不稀罕,但運用在佛教展示卻令人耳目一新。這些創意與創見,多半出自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在《傳燈—星雲大師傳》一書中,曾形容他是「佛教界的創意大師」。
傍晚,台灣南部的豔陽收斂了氣焰,正緩緩下沉,一寸寸隱入高屏溪。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剛巡視完佛陀紀念館的工程。萬人照相台上,簡單擺了桌椅,還有幾杯清茶,師徒們面對面坐下,隨性卻又認真地討論著即將在年底落成的佛陀紀念館工程將如何改善;未來該如何運轉。天色漸漸暗下來,熱切的討論卻欲罷不能……。
這樣腦力激盪的場景,幾乎每天都會出現,討論中的靈光乍現,經過研究評估,不久後可能就會在佛陀紀念館具體呈現。這些創意與創見,多半出自星雲大師。在《傳燈——星雲大師傳》一書中,曾形容他是「佛教界的創意大師」,天下遠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的序文中指出:「儘管五十多年來的台灣社會,已經從落後變成小康;從閉塞變成開放;從威權變成多元,但能夠結合佛教思想與推廣實踐的人物,卻是鳳毛麟角,當首推星雲大師。」
「星雲大師正是這樣一位集創意(進步觀念)、改革(新的做法)與教育(普及眾人)於一身的開創性人物。」
朝聖不遠求 走訪佛館
印度朝聖不必遠求,佛陀紀念館本身就是一個劃時代的創意平台,既有義理思想上的理論根據,又有實踐方法上的具體可行,一一分析如下:
首先,它打破了地理的局限,大眾不必去印度朝聖,也不用舟車勞頓參訪大陸的四大名山。舍利殿供奉佛陀舍利,見舍利如同見佛,代表佛陀的慈悲、智慧、忍耐……與我們同在,給台灣這片土地帶來平安護佑。而在佛陀紀念館就可以禮拜代表悲智願行的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王菩薩及普賢菩薩。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理事劉招明說,這不只是高雄的佛陀紀念館,也不只是台灣的佛陀紀念館,而是世界的佛陀紀念館,它讓台灣走出去,被世界看見。
其次,佛陀紀念館是一部佛教歷史;一部佛法概論;一張佛教地圖。星雲大師根據地形布局,設計出南有靈山、北有祗園,恆河流瀉,大佛居中,八塔對應的格局,如同回歸佛陀時代印度的地理位置及弘法盛況。而一會堂(大覺堂)、四佛殿(觀音殿、金佛殿、玉佛殿與舍利殿)、八展場、八塔(一教、二眾、三好、四給、五和、六度、七誡、八道)、八宗祖師及十八羅漢等,分別代表佛教的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既以數字表明佛法的精義,也意涵修學佛法的次第法門。佛陀紀念館融合了中國與印度、南傳與北傳,將佛教二千多年的流傳及開花散葉,五大洲普照,涵蓋在其中。
軟硬體設計 給人方便
另外,佛陀紀念館以傳統為經,以現代為緯,例如十八羅漢中有三尊女羅漢(大愛道、蓮華、妙賢),代表現代佛教提倡男女平等,打破性別藩籬。四十八座地宮珍寶收藏的不是金銀珍珠等名貴物品,而是能夠代表一個時代的生活用具,例如第一座地宮放進了第一代手機、卡通人物皮卡丘等,每一百年開啟一座,讓後人了解各個時代的文明演變與社會發展。
還有,佛陀紀念館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既樹立了全世界最高的銅鑄坐佛,也在入口處的地標(暫名「佛光」)裡設立一座小佛堂,路過的人如果沒有時間進入佛館禮拜大佛,可在這小佛堂稍事停留,禮佛後繼續旅程,充分體現了「給人方便」的精神。星雲大師既規畫了地面地下停車場共一萬個車位,更利用佛光山開山紀事石牆後方的空間,設計出遊覽車司機休息室,裡面可躺可坐,可以看電視,其關懷及思慮的周密讓人嘆為觀止。
當然,終身致力弘揚人間佛教的星雲大師,更不會忽略佛與人的親近。來到佛陀紀念館,陽光再熾熱也曬不到,雨水再大也淋不到,因為有風雨走廊。禮敬大廳參考機場大廳的概念,設有服務台,除提供參觀訊息,還出借輪椅、嬰兒車,此外有郵局及兌換各國錢幣的小銀行,如果行程不趕,亦可在禮敬大廳享用免費平安粥及佛光茶,還可靜靜閱讀開卷有益的書籍。
婚禮喜慶館 祝福新人
大師指出,佛館落成啟用後,不僅不收門票,舉凡文化、教育、社會、公益的活動,都可以申請免費使用。而戶外教學、親子舞台、休憩公園,都將奉獻給學校及社區共用。值得一提的是,別出心裁的佛化婚禮喜慶館,讓新人在佛陀紀念館完成終身大事,得到佛祖的見證與祝福。從婚紗、拍照到婚禮,一條龍服務。
誠如大師所說,他興建佛陀紀念館本著一份「無我」的心,佛陀紀念館是屬於大眾的,感念千家寺院、百萬人士的支持。所謂一佛出世、萬佛護持,透過佛館的興建,猶如千江萬水,已經把大眾的心融合在一起了,也希望大眾都來與佛結緣!
記得,佛陀在等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