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姊姊打了妹妹一下,我當場制止姊姊的行為,也告訴姊姊不能打妹妹的原因。原以為事情就這樣過去了,沒想到晚餐時,細心的外子發現姊姊的心情不好。我們試著了解姊姊不高興的原因,耐心的聊天、溝通後才發現,姊姊不高興是因為她對自己白天的行為感到很自責。為了讓姊姊恢復對自己的信心,我們跟她保證,只要她知道錯誤是什麼,而且不會再犯,我們就會原諒她。之後我們給了她一個溫暖的擁抱,而她也再度展開笑顏。
事後,我仔細回想這件事情,從中我發現了許多的關鍵點:如果我沒有當場制止姊姊打妹妹,可能就不會在孩子心中留下這麼深刻的印象;如果沒有細心的感受到孩子的情緒,就不能幫孩子解開心中的結;如果沒有耐心傾聽孩子訴說,就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如果沒有一再的保證與鼓勵,孩子幼小的心靈可能會受傷……在日常生活中,像這樣的小故事不知發生凡幾。把握每一次契機,給予孩子適當的回應,就是最有效率的教養方式,不是嗎?
因此,在我們提醒過關於孩子的行為及教養者應有的態度後,最後,在教養者應有的行為方面,我歸納出六點應注意的事項:
1.孩子如正處於需要我們付出很多耐心的年齡,用不一樣的方式跟他溝通,他一定會了解的。不要輕言放棄,請試著用孩子的角度看待事情,這樣才可以有效的幫助他。
2.不要拿孩子跟其他的孩子比較他們所擁有的東西及所沒有的東西,而應讓孩子學會欣賞其他孩子所擁有的,並為他們感到高興。也就是說,不要教孩子說:「那又怎樣,我也有啊!」「那有什麼稀奇的,我以前就看過了。」而要教孩子說:「哇,這個髮飾好漂亮,你帶起來很好看。」教導孩子以誠懇的態度讚美別人。
3.當場糾正孩子的錯誤,才是最有效果的,但在糾正孩子的時候,應顧及孩子的自尊心,也請清楚的劃分懲罰與獎勵的方法。(一個擁抱對孩子來說是最好的獎勵)。
4.記得實現您對孩子的承諾,而且要言行一致。
5.當您要求孩子做事時,不應只是一味要求孩子的速度,速度快並不一定好,而且會養成孩子在做決定之前不會謹慎思考,他們只是遵照你給的指示去做,但是不知道要這樣做的原因。
6.千萬不要比較孩子們之間的能力或長相,並避免用言語或是肢體語言讓孩子認為他們彼此之間是敵人,或是要跟對方相互競爭。身為父母,要欣賞孩子的個別差異,並讓孩子明白,無論如何,父母都會深愛自己的孩子。
我把這二十點要項貼在筆記本上,也複製給保母,並與保母溝通這其中的每一點的想法,我希望,藉由列出要點的方式,能夠隨時提醒自己也提醒保母,孩子的成長就這麼一次,我們應該攜手給予孩子一致的、最優質的教養方式。我真的這麼做了,您也試試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