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調查發現,老人就醫環境不便利,平均就醫時間長達三點五小時。曾有老年人上醫院檢查眼疾,耗了一整天在醫院,家人差點以為失蹤。
老盟昨發表「老人就醫不友善大調查」,祕書長吳玉琴表示,調查結果顯現台灣老年人的醫療資源嚴重缺乏,非都會區老人居住比率高,但偏遠地區卻缺乏老年人醫療照護院所,交通不便是造成看病耗時主因之一。
調查顯示,高達百分之八十一點五的老年人照顧者,對老年人居住地照護資源感到憂慮,百分之六十九點四照護者,對老年人居住地的失智症醫療資源感到擔憂,顯現老年人居住地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另有過半數的照顧者擔心,長期照護單位無法提供良好的照顧品質。
調查指出,七成五老年人照護者認為就醫環境不便利,前三大困擾包括掛號候診時間過長、慢性病分多科掛號流程複雜,以及前往醫院交通不便。其中就醫時間平均達三點五小時,最長曾高達十小時;而超過八成老年人照護者,對老年人居住地的長期照護資源感到憂慮。
調查顯示,老年人復健比率低的前三大原因為:排復健的等候時間過長、無法負擔復健費用、物理治療師或職能治療師不足。
羅東聖母醫院院長陳永興表示,國民健康局統計顯示,高達半數老年人患有三項以上慢性病,而多重慢性病患者每次回診,都需掛不同的科取得多重處方籤,有的醫院雖開放網路掛號,但老人不會用電腦,只能去現場排隊,增加不少就醫時數。
吳玉琴建議,醫療院所應提供整合性的掛號和領藥系統,節省多重性病患候診領藥的時間,同時應儘快在老年人居住地興建專業醫療院所,讓老年人的長期照護和失智症照護,得到良好配置的資源,提升醫療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