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的安全觀念

陳進成 |2011.10.01
2693觀看次
字級

顧好脊椎第一步

──認識脊椎

人之所以能夠站立,能夠將軟綿綿的肌肉與器官「撐」起來,全都要仰賴全身上下二○六塊骨骼的幫忙,而在所有骨骼系統當中,扮演重要大梁角色的就是「脊椎」,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龍骨」。

脊椎是全身骨骼的主軸,主要工作是負責支撐人體的頭部及軀幹,同時也負責協助身體軀幹動作與姿態的協調,並且要保護脊髓神經。脊椎就像竹子一般,是由一個一個的脊椎骨所連結而成,脊椎骨與脊椎骨之間會有軟骨做為支撐力量的緩衝,這個軟骨就稱之為「椎間盤」。

脊椎是由三十二~三十四塊椎骨所構成,並分成:頸椎、胸椎(上背部)、腰椎(下背部)、薦椎、尾椎。

造成脊椎受傷的原因

原因一:外力撞擊──脊髓損傷

根據「中華民國脊髓損傷者聯合會」的統計,台灣每年約有一千二百人因為「意外」,造成四肢癱瘓或下半身癱瘓的脊髓損傷者。這些意外包含了交通事故、高處跌落、運動傷害、激烈鬥毆等。

車禍是造成脊髓損傷的最大原因,由於車禍的撞擊力及反震力,可高達人體原體重的十~二十倍,這種強大的衝力能造成嚴重的脊髓損傷。預防車禍發生的唯一方法就是安全駕駛。提醒朋友「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不開快車、不飆車」、「繫上安全帶」是所有駕駛人及乘客要確實遵守的最高原則。

跌倒所引起的脊髓損傷可分兩類,一類是從高處跌落。防範之道是注意安全防護措施。另一類常發生在中老年人身上,在室內滑倒、走樓梯不慎摔倒等。預防之道是有老年人的家庭,要注意居家環境,如走道照明要充足、地面要留意防滑(尤其是浴室),加裝扶把等。

運動傷害方面,滑雪、足球、橄欖球等劇烈運動都可能造成脊髓損傷。在台灣則是以跳水為最常見的原因。若能在跳水前訓練正確技巧,並熟悉水底狀態,應能減少受傷機會。此外,謹守「不熟悉的場所不跳水」也是預防良策。到水上遊樂場玩滑水道時,千萬不要採頭部向下的姿勢,因為這種滑法撞到防護欄或池底的機率很高。

近來常發生的械鬥事件,若受傷位置靠近脊椎,就可能造成嚴重脊髓損傷。為了逞一時之快,換來終生的輪椅生活,值得嗎?因此重視「安全觀念」是每一個人的責任。

原因二:用力不當

日常生活中如洗碗、洗衣、洗頭、拖地、打掃、抱小孩或抬重物等動作及運動上的傷害,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傷到脊椎;喜好運動者,在運動前若沒有做暖身操或量力而為,都會造成運動小傷害,這些疼痛並不明顯,但長期累積下來,就有可能出現「想動都動不了的情形」。

原因三:習慣性姿勢不良

站姿、坐姿不良的人;喜歡翹腳、常坐小板凳或軟沙發的人;喜歡用頭部與肩膀夾電話的人……這些不良的姿勢,會導致肌肉及韌帶受到長期的牽扯而受傷,疼痛的肌肉及韌帶經過日積月累的反覆傷害,會逐漸演變成慢性發炎及僵硬痙攣,如果放任這些疼痛不管,往往會有更嚴重的神經性或全身性合併症狀。如頸部椎間盤病變,造成頸部或肩胛骨中間痠痛,若神經受到壓迫時,手臂會有刺痛、麻電感或肌肉無力的現象。

原因四:自然退化

隨著年齡增長,人體脊椎在長時間反覆使用下容易發生退化情形,「骨刺」就是脊椎退化過程中伴隨的現象之一,當骨頭與軟組織銜接的地方因長期承受壓力、拉力、損傷,造成脊椎與脊椎間的軟骨漸漸失去水分與彈性,致使骨骼出現退化性改變,導致骨質增生而形成骨刺。

提醒您,骨刺並非老人家的專利,像久坐、久站,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姿勢,或姿勢不正確及反覆使用某個關節的工作族群,很容易年紀輕輕就使脊椎提早發生退化,誘發骨刺的發生。反覆活動或不當的運動,也會使關節部位的骨骼及軟組織過度磨損,而長出骨刺。





內容摘自《顧好脊椎 等於顧好一生的健康》東佑文化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