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慧玉台北報導】許多消費者為了怕胖而選擇低卡零食,但這些產品不見得有助於體重控制,及減輕身體負擔。消基會採樣市售十八件宣稱低卡或零卡零食,檢視標示,發現潛藏高鈉、增肥陷阱。
消基會董事長蘇錦霞指出,樣品中高達百分四十五與實際估算量不符,且部分無糖食品的熱量相當兩碗白飯。由於熱量來源除了醣類(碳水化合物)外,還包括脂肪、蛋白質,這類產品雖然少了糖分負擔,但麵粉、奶油還是會產生熱量,消費者在選購時要避免無糖等於熱量低的迷思。
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營養師杜明徽表示,零卡還是有熱量,多吃還是會胖。成年男性每天熱量攝取宜為兩千大卡,女性則為一千五百大卡。從零食所攝取熱量最好別超過百分之十,以免影響其它營養素的吸收。
杜明徽建議,許多熱量是以每份或每百公克計算,通常一包含數份或數百公克,總熱量必須兩者相乘;外還需注意脂肪與反式脂肪含量,前者越低越好,後者最好為零。
本次十八件樣品中,十七件添加代糖,杜明徽提醒,代糖通常有阿斯巴甜、醋磺內脂鉀等,若藉代糖食品控制卡路里的攝取,恐適得其反。
美國哈佛大學研究發現,碳酸飲料中的碳酸、磷酸將加速鈣質流失,多喝會造成骨質疏鬆。而低熱量食品中,也有為了增加口感及香味,而添加許多調味料。如其中一款蒟蒻干所含鈉含量近三千毫克,就超過每日兩千四百毫克攝取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