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心商人違法使用塑化物,添加在食品中,不但行銷全台,還出口到許多國家,引起社會震撼、恐慌;台灣的選舉每年傳出賄選,近年詐騙集團橫行,演變成跨國犯罪;都是價值觀念改變,使部分人失去人性的真誠,道德淪喪的結果。
面對社會上許多欺騙、不實的行為,除了政府立法、修法及加強管理、取締,更重要的是要從道德層面著手,導正人心。道德重整協會去年發起台灣誠實日,即是為了提醒社會大眾重視誠實信任。
二次大戰前夕,「道德重整」運動的發起人美國牧師法蘭克‧卜克曼博士,在歐洲看到全世界都在準備武器以應戰,心中無限感慨。他體會到歷史的仇恨如果沒有改變,人類的戰爭將永無停止之日,世界和平需要每個人從內心改造作起,於是提出「道德與精神的重整」。
卜克曼鼓勵大家檢討與反省,尤其是對長久以來的仇恨心理、貪心與野心的慾望等方面的省思。他提出四個絕對的道德標準:絕對誠實、絕對純潔、絕對無私、絕對仁愛,讓每個人或團體作為自我反省的準繩。
目前全世界約一百多國有「道德重整」組織,不同國家關心的重點不同。在日本,道德重整對企業有很深的影響;在英國,則在勞資關係方面卓有貢獻;在印度,則是幫助不同宗教間的和解。
台灣進入多元化時代,變遷過程中產生許多脫序現象。面對這種情況,「道德重整」可扮演重要角色。愈開放民主的社會,愈需要道德重整;因為政府做得愈少,百姓自主性愈大時,自我約束力也應愈強;否則黑心食品、不良幫派、毒品泛濫將使民主開放的社會崩潰。所以在自由開放的社會,格外需要來自內在的約束力,才能獲致真正的自由。
民主發展過程中,乾淨選舉最為重要,如果沒有公平、公正、乾淨的選舉,就無從選賢與能。去年鄉鎮市長選舉發生許多賄選案,近來紛紛判決無效當選;必須重選,耗費極大的社會成本。
二十前,道德重整協會邀柴松林教授領導,開始推動乾淨選舉運動,成立乾淨選舉全國推行委員會,透過宣導,使學生影響家庭,使選舉風氣有更大轉變,讓每個候選人警覺到民眾水準提升,競選方式一定得改變,以人民的公共福利為主要訴求。但乾淨選舉運動只是道德重整的一環,道德重整的核心精神是透過靜默中聆聽內在的良知,自我改變進而影響他人,最終為國家、世界帶來正面改變。
全面的道德重整應致力於:(一)終結不同文化、文明間的衝突。(二)健全民主體制的道德與精神基礎,挑戰貪污腐敗和自私自利的心態。(三)激發企業和各行各業的社會關懷及專業操守,創造就業機會,消滅貧窮,平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育。(四)燃點城市希望,重建和衷共濟、守望相助的鄰社意識,消除社會上不同群體、族裔間的歧見。(五)協助個人和家庭以「關懷負責」取代「自私埋怨」。
道德重整改變的起點在個人,要從「我」開始。我是怎樣的人,我的國家就是怎樣的國家。當有人願意從自己開始,改變才會發生。不要小看個人的生命經驗,當自己改變開始時,便可進一步幫助他人改變,擴大影響範圍,最終為社會帶來正面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