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主辦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去年底公布二○○九年評量結果。台灣在「閱讀素養」、「數學素養」、「科學素養」三項排名中,分別名列全球第二十三、第五、第十二,不但都比上一次退步,更在所有受測的東亞國家與經濟體中墊底。
PISA目的是衡量各國學生「參與未來社會所需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每次評量都會挑選其中一項作為重心,這次是以閱讀為重心。台灣表現優秀的學生比別人少,表現不好的比別人多;顯示我們的教育體制不利於表現落後的學生,無法帶起所有學生。更具意義的是,台灣學生偏向讀教科書,不是廣義的閱讀,不易培養參與未來社會所需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英國調查七歲到十六歲的青少年,手機擁有率高於書籍擁有率,且超過十倍。台灣雖無大規模調查,但統計顯示,近年的書籍購買率節節下降;在所有年齡層中,大學生的購書數量最少,比中小學生買的還要少。
行政院主計處去年八月完成「青少年狀況調查」顯示,在學青少年把時間花在閱讀上的比例大不如前。上網、看電視、參與簽唱會、逛街占據多數休閒時間,只有百分之九點二的學生把閱讀當做最主要的休閒活動。
英國前首相邱吉爾一九四八年在倫敦大學演講時,特別指出:「大學教育是一種巨大的特權,任何國家愈能擴大這種特權就愈好。大學教育是畢生進行閱讀的指南,大學的職責在於培育智慧、培育性格。」
四月二十三日是聯合國「世界書香日」,希望促進閱讀和出版。英國自一九九八年開始推動,給學生一張一英鎊的書卷,可到書店以一英鎊買貼有書香日標籤的書;二○○六年開始,更把活動推向成人,出版一本一英鎊的文集給民眾閱讀。
新加坡國家圖書館則以多語言、多文化為基礎,向世界各地作者購買版權,以華、馬、印、英四種語言出版,送給全國國民。台灣近年也慶祝世界書香日,今年世界書香日,教育部表揚二十三位各縣市政府推薦的「圖書館借閱好手」,從七歲小學生到七十歲都有。其中有人平均兩、三天看一本,甚至一年達到七百多本記錄,等於一天要看兩本;另一個獲表揚的國小四年級學生,每天要借十二本書閱讀。
這種借書王、讀書王比賽,中央部會、各中小學常見舉辦,但讀書不比吃飯的大胃王比賽,大胃王比賽不利健康,社會已漸漸不鼓勵;讀書在精不在多,借書王、讀書王只求冊數多而不問品質與了解程度,並不值得表揚。
更值得注意的是,書籍擁有率和閱讀素養、社會流動緊密關聯。英國衛報日前報導,研究指出,沒有自己書籍的孩子,缺少正向的閱讀經驗,在學校表現較差,也不喜歡接觸其他閱讀形式,如不會寄送電子郵件、不喜歡閱讀網站資訊或利用網路社群的文字書寫與其他同儕交流。
鼓勵借書、讀書,更要鼓勵買書。孩子在缺乏書籍、缺少正向閱讀經驗的環境長大,將種下在未來社會競爭的劣勢。缺乏閱讀能力,更會拉低未來在各方面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