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準會日前祭出以長期公債換短期公債的四千億美元「扭轉操作」措施,並警告美國經濟面臨「顯著下行風險」;加上歐元區九月製造和服務業萎縮,市場原本預期的第三波量化寬鬆(QE3)落空,全球股匯市連連重挫,投資人擔心全球經濟急轉直下的風險升高。
美國聯邦公開市場操作委員會二十二日對外宣布將在明年六月底前收購六至三十年期公債四千億元,並出售同額短期公債,這項「扭轉操作」(Operation Twist)規模之大超乎分析師的預期。這項「扭轉操作」是諾貝爾經濟獎得主託賓在一九六一年所設計的策略,名稱取自當時流行的扭扭舞。聯準會賣出手中短債而買入長債,目的是壓低市場長期利率,並支撐房市與投資,但也同時增加自己的風險,有部分聯準會成員並不認同這樣的作法。
金融海嘯爆發迄今滿三周年,歐美國家慶幸未陷入大蕭條之際;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惡化,又將使全球經濟陷入另一波更嚴重的衰退。美國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魯比尼認為,希臘已陷入蕭條,公債餘額直逼國內生產毛額百分之二百,在這樣的情況下,唯一出路是宣布破產並退出歐元區。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學家馬丁.沃夫也認為希臘走上破產之路已不可避免,歐盟應做好各項配套以資因應。
歐債危機遲遲未能改善,暴露出最度設計上缺乏退場機制等諸多問題。金融家索羅斯日前撰文指出,這次的歐債危機比三年前的次貸危機還棘手,因為歐元區在制度上缺乏共同財政機構,迄今未能凝聚共識有效解決危機。當經濟學家還在討論美國陷入二次衰退機率有多高時,索羅斯認為,美國經濟實際上已陷入衰退,歐洲則有二、三國會退出歐元區。
面對全球經濟新一波風險,國際貨幣基金與世界銀行紛紛提出警告。IMF指出,當今全球金融體系比三年前爆發金融海嘯時更加脆弱,銀行體系縮減借貸規模,這將使得歐洲經濟成長雪上加霜。世界銀行副總裁林毅夫則指出,全球經濟自八月以來進入新的風險期,歐美等國家疲弱的經濟成長,對開發中國家造成衝擊,建議開發中國家做最壞的打算,積極發掘新的經濟成長點並加強本國金融體系承受風險的能力。
歐美各國從金融面到實體經濟面的表現均不樂觀;更令人擔憂的是,中國的採購經理人指數連續三個月下降,顯示下半年中國經濟成長也將放緩。前述種種發展情勢,對於出口導向的台灣非常不利,國內電子大廠廣達已緊縮生產線,也有多家電子公司要求員工趕快休年假以因應訂單下滑的現象。
未來國際景氣直轉急下,台灣首當其衝,三年前電子大廠強迫員工放無薪假或裁員的噩夢可能捲土重來,企業或個人的確必須做好最壞的打算。對於政府而言,財政或貨幣政策都已經用盡,未來究竟要如何因應更大的危機,的確必須及早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