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總統對大學生宣布利多,明年二月起放寬就學貸款還款期限至兩倍,中低收入戶還可以貸款生活費。這項政策將嘉惠十萬名在學生和十萬名畢業生。而台大校長李嗣涔向行政院長吳敦義請命,希望大學學雜費能夠解凍,合理上漲。
從馬英九的政策來看,很多學生必須藉助就學貸款才有能力讀大學,但是各大學又叫窮,多年來一直呼籲政府讓各大學自行調整學雜費。可見其間有相當的落差。整體來看,由於M型社會已經逐漸成型,貧許多家庭的確繳不起一學期高達六、七萬元的學費,這是很正常的事,也因此才有就學貸款的政策。
但是各大學叫窮是不是實情呢?當然也是實情。許多大學都必須靠向校友募款、辦在職生教育等各種方式來增加學校收入,仍有不少國立大學的財務都出現赤字。台大雖然有百分之六十三的經費來自教育部的補助,而且還有五年五百億元的政策挹注,還是叫苦連天;因此面對台大的訴請,吳敦義說:「這是我考量欠周的部分,造成你經營困難。」立即指示「看看什麼時候溫和漲一下。」
吳揆這句「溫和漲一下」可能就會形成政策,凍漲六年的學雜費恐怕再也擋不住,教育部早已擬定調整公式,只要政策一決定,可以立即配合調漲。李嗣涔抱怨:「學雜費問題,不要老是變成政治問題。」這麼重大的政策,影響到選票的問題,怎麼可能政策不干預,放給各學校自行管理呢?自行管理的結果可能導致學店林立。
雖然國內各大學學雜費和歐美國家相比較,已便宜太多了,但是也有很多國家大學是免費的,所以和其他國家比較並沒有太大的意義。畢竟國民所得不同、教育預算比重不同、大學教育理念和目標也不同,我們必須根據自己的需求和目標來訂定學雜費。
從大學的角度看,學雜費是偏低了;從學生的角度看卻是偏高了。問題出在哪裡?當然是出在教育部的整體規畫上。首先,教育預算比重是不是偏低?教育部可以把責任推給立法院,因為這牽涉到立法院的預算審議權,但是行政院有權訂定教育預算的比重,過去的原則是不能低於總預算的百分之三,但為什麼不能是百分之五、百分之十?看看我們買飛機大砲的預算所占的比重有多少,前行政院長唐飛形容,「買來的卻是一堆蚊子武器」,看到空軍接二連三失事,很多人都不禁慨歎,這些預算轉作教育用途,學校和學生就不必這麼辛苦了。
其次是教育資源分配的問題,過去只有六十幾所大學的時候,國立大學學雜費不過數千元,私立大學不過二萬元,但大學增加到一百多所之後,所有的問題都來了,教育資源不足、分配不均、學生素質驟降,不一而足。教育部提撥的五年五百億預算發放到各大學,其教育目標只是要擠進前百大;各大學不但想盡辦法以爭取到這筆預算為最高目標,重點未必放在學生的教學資源上,無異捨本逐末。
從大學經營困難的角度來看,調漲雜費很有道理,但是從教育資源的分配來看,是教育部的政策有問題。大學校長一哭窮,行政院長心就軟了;選舉一到,行政院長又變得鐵石心腸,任何漲價的政策都免談。所以,不論是學費政策還是學貸政策都應該從根本處著手,多方考量,把資源做最妥善的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