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城市的魅力無關乎它們的大小和行政級別。歷史文化名城中,就有不少是小城。事實上也是如此。
比方說大連較之瀋陽、青島較之濟南、廈門較之福州,開封、洛陽較之鄭州,喀什、伊寧較之烏魯木齊,就更具魅力。顯然,這樣一個觀點無疑是正確的:「有著特殊文化品格和精神氣質的城市,肯定是最讓人喜歡的城市,也是最讓人難忘的城市。」但,準確地把握這些城市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氣質,說出它們的魅力所在,卻並不容易。
《中國城市魅力排行榜》裡如是描述:北京是「最大氣的城市」、蘇州是「最精緻的城市」、拉薩是「最神祕的城市」、西安是「最古樸的城市」、廈門是「最溫馨的城市」、成都是「最悠閒的城市」等,這些都沒有問題;但是有些城市的定位則可以商榷。比如,說上海是「最奢華的城市」、南京是「最傷感的城市」、大連是「最男性化的城市」、武漢是「最市民化的城市」,廣州是「最說不清的城市」、深圳是「最有欲望的城市」、香港是「最辛苦的城市」等等,就未必準確。
比方說,與其把香港稱之為「最辛苦的城市」,不如稱作「最有活力的城市」。八○年代,香港政府曾開展過「活力運動」,而「活力」,則恰恰是香港的魅力所在。
誰都知道,香港最讓世界矚目的,就是創造了長期繁榮的經濟奇蹟,而香港不過是面積一千多平方公里、人口約六百萬的「彈丸之地」。如果沒有自身的活力,怎麼創造得出這樣的奇蹟?
香港現在當然是財大氣粗,然而它的發展,卻並非一帆風順。
先前有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占領,以及東南亞金融危機的風波,其他時候麻煩也不少。一九七三年,香港股市大瀉,金融業房地產一片淡風,有人便預言香港將面臨沉船之虞、滅頂之災。但是香港全都頂過來了,顯然,正因為有活力,東方之珠的風采,才會「浪漫依然」。
事實上香港也是一個生龍活虎的城市。每天都有幾十萬人走進香港,也有幾十萬人走出香港。香港把來自東西南北、四面八方,黃白黑棕膚色不同,貴賤賢愚身分不等的人吞進又吐出,留下成功的,送走失敗的。但無論失敗與否,他們都給香港注了人活力。於是小龍騰飛、明珠璀璨,於是百業興旺、萬象更新。
香港如此地充滿活力,如此地吸引著四海移民、八方來客,當然因為這裡有太多的誘惑。這不僅是指那些美輪美奐的建築、琳瑯滿目的商品、應有盡有的設施,無微不至的服務,以及那些吃不完的美食、和穿不盡的時尚,更指那時時在你面前閃現、看起來人人都均等的機會。
這裡每天都在製造著百萬富翁,甚至億萬富翁。而且,從身無長物、一文不名,到腰纏萬貫、富甲一方,有時也許竟只要一夜工夫。
比方說,每次賽馬,便至少都要產生一名百萬富翁。這種機會,從理論上講,是人人有分的。於是香港便告訴我們,如果你有好運氣,或者你很賣力,當然最好是兼而有之,那麼,你就有可能在這個自由的港口跳了龍門。
這可真是「擋不住的誘惑」。正是因了這場誘惑,也為了應付那沒完沒了的帳單、信用卡、房屋貸款……為了不至於在激烈的競爭中淪為墊腳石,一句話,為了生存也為了成功,香港人從小到大都在拚搏,而且不惜「搏到底」。
在香港,一個人兼兩份差是家常便飯,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雖然累,卻感到充實。的確,一個充滿活力的城市必然是最高節奏的。它容不得拖泥帶水,更容不得無所事事。一旦出現空閒,也就意味著「出局」。「忙,才有安全感,也才證明你還活蹦亂跳。」
所以,東奔西走、忙忙碌碌的香港人,為了不至於累得吐血或搏得無神,而學會了「貓睡」(隨時隨地都能打盹),就既活得辛苦,也活得充實。
正是這成千上萬努力拚搏的香港人,構成了生機勃勃,而且能起死回生的「活力香港」。
無疑,香港的活力是被逼出來的,就像被狼追趕的鹿不能不拚命飛跑一樣。但,如果沒了狼,鹿們豈不也要退化?與其退化,不如奔跑。
因此,「如果在香港成功了,在世界各地都能成功」(程乃珊《最辛苦的城市:香港》)。但不是因為太辛苦,而是因為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