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自在】「現代生死學」導覽(三)「死亡教育」在西方發展的脈絡與軌跡

慧開法師 |2011.09.18
1743觀看次
字級

文/慧開法師

(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南華大學生死學系教授)

其後,194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也是著名的詩人暨文學批評家艾略特(T. S. Eliot, 1888-1965)率先於1955年倡導:「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與「性教育(Sex Education)」是同等地重要與必要,但是他的主張在當時並沒有引起社會大眾的注意。

一直到了1959年,美國南加州大學醫學院教授赫曼.斐費爾(Herman Feifel, 1916-2003)出版了他所主編的一本書“The Meaning of Death”(《死亡的意義》),結合了從人類學、藝術、文學、醫學、哲學、生理學、精神分析學、精神治療學、心理學、宗教與社會學等學術領域,來探索死亡的議題。這本書一問世,立即引起美國社會大眾的熱烈迴響,也因此開啟了北美洲教育界推動「死亡教育」的契機。

1969年,美國著名的精神醫學暨死亡學者伊莉莎白.庫布樂.羅絲醫生 (Dr. Elisabeth Kbler-Ross)出版了她的名著“On Death and Dying”(《論死亡與臨終》) ,她在書中首次提出劃時代的「臨終五階段論」,這也是在臨床醫護上首次對於末期癌症病患以及臨終病人的死亡心理與死亡現象進行理論的探索與描述,對於「死亡教育」以及「末期與臨終病患的關懷與照顧」產生極為重大且深遠的影響。

然而要特別注意的是,此一「臨終五階段論」,雖然是開啟了現代社會的死亡探索與自覺運動的先河,不過其理論有不少文化侷限性與誤謬之處,因此後來不斷地受到批判與修正。(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