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經典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編著/文心工作室 |2011.09.09
67435觀看次
字級

名句誕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張九齡.〈望月懷遠〉

讀懂名句

一輪明月升起於海上,你我雖天各一方卻望著同一個月亮。有情人怨恨長夜、整晚相思情更深。滅掉燈燭後,滿屋月色令人愛賞,披衣出房賞月、露水沾濕我的衣裳。不能捧一把清光贈送給你,不如回房再去睡,夢中或許還能與你共聚一堂。

詩人背景

張九齡(六七三~七四○年),唐玄宗朝進士及第,開元十年,任職司勳員外郎,宰相中書令張說過世後,玄宗召為中書侍郎、中書令,是接續賢相張說之後的重要宰輔,也是開元之治最後一任賢相,因玄宗後期多聽任李林甫用事,國事一蹶不振,張九齡也因此受到排擠貶官至荊州,六十歲的張九齡一路仍憂心國政,卻也深感挫折,寫下著名的〈感遇詩〉共十二首闡述心志,卻不為玄宗所知,溘然長逝。

張九齡對唐代文學影響也很大,從初唐陳子昂力倡復古之風後,首先得到張九齡的共鳴,且起而效尤,清代詩評家施補華《峴傭說詩》即云:「唐初五言古,猶沿六朝綺靡之習,唯陳子昂、張九齡直接漢魏,骨峻神竦,思深力遒,復古之功大矣。」足見張九齡對唐初文壇的貢獻。

名句故事

張九齡〈望月懷遠〉這首描寫月夜思懷遠人的詩,由於詩中自言「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因此後世也多將此詩視為一首情詩。

其實對於月夜懷人的文學基調,早在古詩十九首中已經出現,張九齡在此也只是沿用著這個文學素材予以發揮。

漢代的〈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出戶獨徬徨,愁思當告誰。」這首古詩情景與張九齡〈望月懷遠〉十分相近,同是晚上宿寐難安、攬衣徘徊,思念著未歸遠人。

西晉的陸機也曾經摹擬這個詩題,寫出〈擬明月何皎皎〉:「安寢北堂上,明月入我牖。照之有餘輝,攬之不盈手……」陸機所言「照之有餘輝,攬之不盈手」一詞,正為張九齡繼承、轉化改寫為「不堪盈手贈」。

新說名句

中國文學中有許多著名的寫月詩文,若從文體來區分,大致可以謝莊的〈月賦〉、張九齡〈望月懷遠〉、蘇軾的〈水調歌頭〉為例,這三篇分別隸屬賦、詩、詞三個體例。

南朝宋謝莊〈月賦〉云:「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以美人來比擬明月,雖隔千里卻共一輪明月。

張九齡〈望月懷遠〉也接繼「隔千里兮共明月」的意象,轉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破題,乍看似無奇特,卻意境雄渾廣大,別具渾融色彩,因此成為千古詠月之名句。

蘇軾〈水調歌頭〉開頭即鏗鏘有力問道:「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三篇各具其妙。有綺麗、有渾闊、有婉約,不一而同,卻團團構成千古中國人對月亮的聯想,成為詠月時不可缺乏的元素。(商周出版社)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