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快到了,卻看到令人不勝唏噓的新聞。日前媒體報導,創世基金會桃園分會推出的中秋月餅訂購服務,業績掛零,該單位決定停辦。
最近幾年,不少NGO與社福團體紛紛推出「庇護商店」,或打著由身心障礙人士或社福團體自行製作之商品名義,一方面販售,一方面募款,然而,成效卻愈來愈差,逢年過節推出的強檔促銷活動,業績直直落。
許多人說,那是環境景氣不好,導致消費者縮手,減少幫助社福團體的意願。
然而,以中秋節月餅訂購來說,全台知名的老店鋪,業績照樣強強滾,絲毫不受不景氣的影響,有些老店甚至還調漲價格。顯然消費市場沒錢的說法,並不成立。
筆者認為,問題不在消費端,而在供給端。過去,社福團體推出月餅預購活動的大概只有喜憨兒基金會,如今,不少公益團體也投入這個區塊。根據經濟學原理,當供給增加,而市場需求不變時,每一單位所能賺取的利潤就減少了。也就是說,公益團體間的同質競爭,無法推出具有差別性的公益商品,才是造成月餅銷售一年不如一年的主因。
我並不反對公益團體透過商業活動為自己賺取組織運轉所需的經費,只不過,公益團體常會搞混一個問題,那就是,當你決定從消費市場的角度切入時,民眾會自動將判斷是否購買的邏輯,從社會規範轉向經濟效益。若要進入市場經濟,則東西好不好吃、服務好不好,就會影響民眾選購產品的判斷,而不是看產品由誰生產。
無法讓人產生像名店那樣自發性想購買的心情,公益團體的商業活動就註定失敗,因為,同情心很難成為支撐商業運轉的模式。
公益團體若要靠販售商品和其他商家競爭,那就必須端出能夠勝過其他商家的產品與服務才行,至於是要和知名商家聯手,還是找名人代言,或是研發獨特配方等,都是可行的。最怕的就是,只打著我是「公益團體」的名號,就要消費者埋單。
社福團體若希望消費者「購買」產品,就不能老是抱著請多「幫忙」的心態,而是應該思考,該如何將原本不利競爭的劣勢轉為優勢,在市場上站穩腳步,真正達到自給自足,甚至創造獲利。
視障朋友長期從事的按摩服務業,伊甸基金會推出的各項就業服務,晚晴基金會介入的家務勞動服務等,都是相當值得參考的典範。重點在於,要找出自己獨有的市場利基,如果只是訴諸溫情,老實說,當其他社福團體也都跟進時,這個競爭區塊就會變成血流成河的戰場,相互廝殺的結果就是,人人有飯吃,卻沒有一個能吃得飽。宇君(台北市/媒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