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慶】 趣話月餅的起源

吉野 |2011.09.08
1203觀看次
字級

中秋佳節,中國人都吃月餅。你知道月餅是怎麼來的嗎?

月餅在中國歷史非常悠久。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此乃月餅的始祖;西漢時,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了芝麻、核桃,為月餅的製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核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為什麼叫胡餅呢?原來芝麻又稱胡麻,核桃又稱胡桃,以這種原料為餡,自然就稱作胡餅了。

史上首次將餅與中秋的月亮聯繫起來,是八月十五唐朝大將李靖得勝而歸時,高祖接過西域商人獻上的胡餅,笑指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另據《洛中見聞》記載,唐僖宗在中秋節命御膳房將餅用紅綾包裹起來賞賜給新科進士,但那時還沒有被稱之為月餅。

北宋時,這種餅被稱為「宮餅」,在宮廷內流行,但也流傳到民間,俗稱「小餅」和「月團」。

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夢梁錄》和《武林舊事》兩本書中。那時的月餅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餅、梅花餅等同時存在,並且是「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可見這時的月餅,還不只是在中秋節吃,隨時想吃皆有。至於月餅這個名詞的來歷,已無從考證。但是北宋文豪蘇東坡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或許這是月餅名稱的來源,以及月餅做法的根據。

不過,民間卻對月餅的來歷言之鑿鑿。據說,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玄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隨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來。

明代起有大量關於月餅的記載,這時的月餅只在中秋節吃,是中秋節祭月時的主要供品。也正是這一時期,月餅演變成圓形,寓意團圓美好,所以才又有了一個「團圓餅」的雅號。

月餅很早就「出口」世界各地。朝鮮、韓國的月餅稱為「松糕」,據說味道一般,像極了沒褶的餃子。隨著明清時期大量華人下南洋,月餅和中秋節一起進入了東南亞。英語裡月餅被翻譯成了Moon Cake,翻譯中規中矩。很奇怪的是,我們的近鄰日本沒有月餅。日語裡中秋節稱「月見」,日本人中秋節吃一種江米團子,稱「月見團子」。日本是唐朝時全面向中國學習的,月餅則主要定型於明朝。這也從另一個側面推斷,唐朝時中秋節吃月餅還並未成為習俗,要不日本人怎麼沒把咱家的月餅「偷學」去啊?呵呵。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