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生 也要正視隔代教養問題

王戎 |2011.09.05
837觀看次
字級

媒體報導,台東縣一名老阿嬤因女兒、女婿到外地打工,獨自照料四名年幼外孫,由於送摔破頭的罹患小兒麻痺症四歲外孫就醫,將分別為八歲、五歲的外孫女和外孫留在家,不料小姊弟到附近的蓄水池玩水溺斃。

有平面媒體把此新聞作當為頭版頭條,應是凸顯「隔代教養」問題不容忽視,因為這件不幸的個案,可說是中下層社會的縮影。

筆者在高級社區擔任物管服務員,常看到不少年長住戶幫忙照顧小孩,這並非「隔代教養」,而是事業有成的子女,提供優渥的環境讓老人家享受「含飴弄孫」之樂,也就是說,在M型社會的一端,生養得起孩子,也有能力讓孩子接受品質好的環境,而老人家也沒有隔代教養的辛苦與辛酸。

然而在筆者居住的老舊社區,多的是到異鄉打工的夫妻,孩子讓老人照顧的家庭,換言之,當貧富差距擴大時,中下階層隔代教養愈普遍,據調查顯示,兒童主要照顧者是母親的比率從七成降為五成,但祖父母是主要照顧者的比率則上升到兩成,更證明問題的嚴重性。

雖然主政者一再推出催生政策,卻無人聞問「生而不養誰之過」,雖然生養應是父母的責任,但執政者更應該負最大責任,因為人民選擇不生,是無力挑起生養擔子,政府鼓勵民眾生育,卻不能降低民眾生活與生育負擔。

而地方社福官員面對此一悲劇,僅表示就違反兒童少年福利法規定得免其刑,這樣麻木不仁,不僅忽略中下階層弱勢高齡者的隔代教養沉重負擔,也顯示地方官員忽視轄區內亟須社會救護的民眾。

筆者以為,此一悲劇應作為總統參選人的殷鑑,須思考在推出催生政策時,政府也應顧及教養問題,起碼該讓負擔最沉重的中下階層弱勢者,免於因隔代教養能力不足而造成遺憾。

更重要的是,該深思隔代教養所帶來的潛在社會問題,思考像國內外有些原住民部落的共養文化,大家把所有孩子當成自己孩子教養。

如果政府能有這樣的思維,研擬架構社會防護網,提供必要的資源,減少中下社會階層的負擔,相信能讓民眾能放心生育,及減少隔代教養帶來的社會隱憂。

王戎(高雄市/物業管理員)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