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馬總統昨天接見曾說台灣有人才流失危機的行政院海外科技顧問、美國國際史丹福研究中心總裁卡爾森時表示,台灣周邊國家為延攬人才投注的資源,讓他驚心動魄,但國內對延攬人才,多少還有一點保護主義,因而面對全球競爭,應該要有引進創新人才的政策。
針對馬總統的攬才須有更精緻、細膩政策,國科會認為,除了投資,還應要有完善的配套措施;教育部建議修就服法,放寬外籍學生和僑生來台求學畢業後,須離開兩年才能來台工作的規定。
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等十八位產學研媒等學者專家,於上月發表「人才宣言」,呼籲政府正視人才失衡問題,並對政府延攬人才提出七大建言;「人才宣言」發布後,馬總統指示行政院應規畫政策,提出因應方案。
其實,行政院去年已核定人才培育方案,預定到一百零二年投入六百億元,積極培育人才與提升勞動競爭力;日前院會還通過「科學技術基本法修正草案」,明訂科研成果技轉利益迴避相關規範,及鬆綁教研人力不得兼職規定。雖然各界普遍對這項修正草案表示支持,但仍有疑慮。
首先,修正草案以「公教研分軌」精神出發,訂定教研人力因科學研究業務,而需技術作價投資(技術換算成投資金額,實際並沒有出資)或兼職者,排除教育人員任用條例、公務員服務法的限制,但是否意味未來公立大學教授可兼職、投資,是否會影響學生的受教權?而現今大學教師的評鑑制度,量化的「研究」成為最重要的評鑑比重,已形成大學教師努力拚「點數」(論文),不管教學的現象,若教師可兼職、投資,恐將再壓縮教學和輔導學生的時間和品質。
再者,科技基本法是參考美國杜拜法案訂定,但杜拜法案因可能誘發學術界悖離教學與研究使命,追求商業利益而產生衝突,近年來在美國已遭批評;而此次科技基本法修法重點包括智慧權下放,鬆綁公立科研單位接私人捐贈研發,不受政府採購法限制,及強調科研成果產業化,讓人質疑是否會如同杜拜法案般,可能會讓學術界悖離教學使命,主管機關宜訂定防弊措施。
為了留住、吸引優秀專業人才,政府雖已有政策,然而還有諸多法令需配合修正,例如鬆綁移民、居留、勞健保、工作許可等,亦需考量制定配套措施,必須盡速大幅著手修正,才能全方位攬才、留才和育才。
曾慧青(台北市/研究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