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襟見肘」之「襟」,原典作「衿」,「衿」通「襟」,都是指衣服前面有紐扣可以開合的地方。
這個成語出於《莊子‧讓王》,原文是:「曾子居衛……十年不製衣,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納屨而踵決。」據說曾子在衛國的時候,十年沒有添製新衣;當他伸手想把帽子戴正,帽帶卻斷了;想抓住衣襟,手肘又露了出來;穿上鞋子,腳後跟也鑽了出來,意謂生活過得十分艱苦。後來「捉矜見肘」就用來比喻力有不逮,勉強支撐,也引申為「能力有限而照顧不周」。
《韓詩外傳》卷一記載,孔子學生原憲雖然沉浸於求學的快樂中,卻過著貧苦的生活,「振襟則肘見」;這裡「振襟肘見」一語,跟「捉襟見肘」略有不同,「振襟」是指整理衣襟;「捉襟」則是形容衣衫破敗,帶著點「顧此失彼」的味道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