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為了解決減班教師超額問題,前不久提出偉大的方案「國教精緻計畫」,但仔細了解這項政策,其實跟國教精緻化鮮少有直接關聯,教育部如果真的想推國教精緻化,建議先拿出勇氣和良知,佐以教育專業指標,積極處理不適任教師問題。
不適任教師的存在是不爭事實,曾有立委質詢指出,全國二十萬名教師中,不適任者高達八千八百三十五人,雖然數字正確與否待查,但問題的嚴重性卻不容忽視。
過去,各界為維護學生受教權,也為提升教師教學品質與專業形象,曾力陳應妥善、有效地處理不適任教師,家長團體甚至因此槓上教育部,抗議教育部消極不作為,還揚言不惜走上街頭自力救濟。個人服務國教數十年,深刻認為教育要精緻化,積極處理不適任教師,比降低班級人數或提升教師編制更重要。
不適任教師的成因千百種,健康欠佳、情緒管理不善、家庭拖累及對環境變遷適應不良等都是因素,但不論為何,讓不適任教師繼續任教,不但錯誤,更是對孩子對教育前景的戕害。曾有一位國中實習教師以「不見血的校園神秘殺手─不適任教師」為標題投書媒體,既聳動又真實,顯示問題真的是相當嚴重。
最近各學校正進行編班作業與教師年度考核,這兩項工作正好顯現不適任教存在的事實與處理的重要性,很可惜,編班時家長的選擇權,被一些唐而皇之卻似是而非的藉口給抹煞;至於教師考核,那更是天大的笑話,主管沒擔當、同儕鄉愿世故,上下護航、掩蔽,結果是優良的老師無法獲得激勵,表現差的老師沒有警惕,連帶賠上全體教師的形象。
教育是人教人、人傳人、人影響人的過程,教育工作者的職責不同於工廠的製作流程。工廠的產品有瑕疵,可經由品管的稽查,淘汰,但是老師的服務對象是活生生的個體,個體不但有生命、思想,更有遠大的未來,其影響不但深遠,也無法重製,這是教育的神聖,也是教師重大的責任,不適任教師當然無法承擔或勝任。
建議教育部若要國教精緻化,須從處理不適任教師著手,還能解決流浪教師的問題,消弭外界日益高漲「不適任教師退不了,優秀教師進不來」的批評聲浪,當然處理不適任教師絕非易事,但只要建立周全有效的制度、具體的指標、公開透明的流程、多數相關成員的參與,並從善意關懷出發,應可為。
蔡田(台北市/國小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