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常常為了孩子的安全,一點一點的收掉自己的東西;收高、堆起、藏著……像我靈魂中的某一部分,隨著進入家庭生活、養育孩子而悄悄折疊起來。
以前能在夜晚獨自聆賞的音樂會,現在取而代之的是女兒甜美爽朗的笑聲;以前能悠閒的在美術館看畫、看雕塑,晃一整個下午,現在則是看著女兒在小公園裡快樂奔跑的小身影。以前不知怎麼打發時間,就窩在二輪電影院,一晃眼就是四、五個小時過去;現在不只每天時間不夠用,要是能讓我持續睡四、五個小時就要感激的熱淚盈眶。以前生活上的種種美好堅持、浪漫想望和計畫,現在全都變成記憶珠寶盒裡的點點星光,只能暫時收藏著欣賞了。
曾有朋友問我,每天二十四小時和孩子相處,難道都不會想有一段完全屬於自己時間嗎?我必須承認,獨自帶孩子真的很辛苦,尤其自己又是多思多慮多自我要求的性格,每當我嚴重睡眠不足還得忙到焦頭爛額、心力交瘁的時候,也會希望一切能暫停一下。
成為父母親,究竟是犧牲還是調整?這是我常常問自己的話,希望自己能徹底的想清楚,才能夠在「父母」這個角色中安然自在,也才能讓我的孩子,毫無罪惡感的快樂成長。
生命的風景本該隨著年齡、隨著經歷而轉變,人不可能一輩子都是二十啷鐺歲,我們選擇了伴侶進入家庭,擁有了孩子,生活的步伐當然也必須有所調整。雖然有時會懷念套上牛仔褲,背上背包就可以獨自展開旅行的生活,但我也很享受穿著居家服,捲起袖子和褲管,幫小傢伙洗澡的日子,更珍惜所有能和孩子親密相處的時光。
後來,我慢慢調整出讓自己喘口氣的方法——就是在家裡為自己留一段時間也留一個空間,讓自己的靈魂需求不再委屈的折疊。我會趁著孩子睡午覺時,泡杯茶、看本書或者寫寫字,聽些自己喜愛的音樂,或者早上早點起床,安靜的喝杯咖啡聽著窗外鳥鳴,做做拼布針線活兒也很不錯。等孩子睡醒,我的腦袋恢復了彈性,心靈也恢復了元氣,懂得為自己深呼吸,才能有充足的創意和幽默感繼續陪伴孩子。
隨著傻妞長大,睡眠時間日益減少,我只好再度調整心態,偶爾邀請她進入我的獨處時光。
三歲多的小女娃兒已經會學我拿針線縫縫補補,煞有其事的拿著我讀的書猛瞧,還在上頭畫重點,也喜歡在我的稿紙上一格一格專心的寫她的外星文字。
有時,看著她在我的書上、畫作上、稿紙上留下的稚拙痕跡,不免莞爾,偷偷在旁記下日期,證明這是我家小天使成長時,在我生命裡留下的美麗記號!
我想我們都要常常提醒自己,感恩孩子的到來和存在,學著用安定的心和孩子一起活在當下。
因為我相信有一天,我可以和孩子一起分享記憶珠寶盒裡的星光,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執行屬於「我們」的想望和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