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多時的北北基聯測經教育部拍板定案,明年停辦;決議一出,又引來兩面批評,這是台灣社會的通病。但面對一個弊多於利的政策,當機立斷、勇於改過才是政府負責任的表現。
北北基聯測第一次舉辦,就發生大量考生申請入學「高分低就」的情形,引起考生與家長嚴重不滿。台北市政府見民怨無法平息,決定考生可以重新填志願,結果又遭準備以第二次全國基測成績登記分發入學的考生抗議,擔心入學名額被搶占,北市府只好採外加名額方式解決。
等到放榜,令人不解的是,不論申請入學或登記分發,台北市各明星高中和社區高中的最低錄取分數竟然都降低;建中、北一女降約五分,有的社區高中甚至有的大降三十分以上。建中與北一女的排名也破天慌的落在台中一中、武陵中學等校之後。
「高分低就」的現象或許可解釋是第一次辦理,主辦單位和考生都沒有參考點,隨著時間累積,應該可以解決,這是技術層面的問題。但名校錄取分數落後、排名降低則是政策方向問題,隨著時間加長,甚至可能更不利北市高中職招生。
北北基聯測是一個「畫地自限」的升學考試,外縣市學生如果要進台北市名校,就要千里迢迢的「進京趕考」,有多少家庭願意這樣做呢?自然減少了吸納全國優秀學生的機會,這樣的結果,有什麼意義與必要繼續辦下去?
北北基聯測嗄然而止,一定會有家長和考生反彈,認為孩子又成為政策白老鼠,學生的升學準備和讀書計畫要全盤改變,心理和實際衝擊不可小覷。但北北基的基礎「一綱一本」和全國基測的「一綱多本」真有這麼大的區別嗎?
在北北基聯測和全國基測考完後,高中老師和考生都發現,北北基聯測考題比基測難得多。北北基聯測只有一年,在缺乏題庫下,沒有命題常模。和全國基測相較之下,基測的命題穩定度高很多。對國中教學和學生準備應試,較為有利。
負責全國基測考試命題的台師大心測中心也有更多資源對考題研究、考試結果等進行分析研究,這些資源都是台北市的北北基聯測所無的。
北北基聯測源自台北市長郝龍斌當年的競選政見「一綱一本」,在當時綠營執政的情形下,「一綱一本」的出現有與教育部「一綱多本」抗衡之意。因此,追本溯源,北北基聯測是一個政治考量多於教育專業的決策。一個脫離專業的決策會引起什麼後果,北北基聯測是最好的警示。
北北基聯測停辦,考生回歸全國基測,無論從合理性、可行性、考試難易度等各方面來看,都是必然的結果。考生與家長的憂慮是人性反應,台北市政府應全力說明、輔導,以解除其焦慮。這是台北市政府在掀起風波之後,應負起的責任和應採取的彌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