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慧玉台北報導】網路拍賣的消費糾紛時有所聞,然而當糾紛產生時,網拍平台業者是否應負起責任,管理賣家、賣場,以減少消費糾紛發生?消基會針對平台業者對賣家的管理辦法、賣場管理及消費糾紛處理辦法等,檢視包括奇摩拍賣、露天拍賣、HiNet拍賣等八家網路拍賣平台。
消基會指出,所有網拍平台賣家公開資訊皆揭露不完整,網路拍賣平台為虛擬交易場所,平台業者應嚴格把關賣家身分,並讓買家清楚了解賣家相關資訊,但根據調查,其中有三家平台業者無需經過認證,只要加入會員即可成為賣家,對賣家身分並無管理機制!
而除了露天拍賣能讓消費者了解賣家是否為有合法營業登記證之法人賣家或一般賣家,其餘拍賣平台皆無法區分。
調查也發現,所有平台業者均無強制管理賣場規則內容,也無針對內容制定規範標準,賣場規則皆由賣家自行訂定。雖然平台業者在服務條款即講明僅提供服務,不參與、涉及買賣雙方交易,不保證拍賣上的商品品質、安全性或合法性等條款,但平台業者本質上即屬媒體經營者,應負《消保法》媒體經營者之連帶責任。
因此消基會認為,平台業者應對賣場把關,不論是賣場規則或商品,都應符合法律規範,而不是撇清責任,讓買家、賣家陷於危險的交易環境中。
消基會呼籲主管機關積極監督,若發現新興交易方式使現行法規不完整,應盡速增修調整;而業者無論是提供收費服務或免費服務,都應負起管理賣家及賣場的責任。
消費者也應注意賣家所訂定的賣場規則,若有違反《消保法》規定,就別下單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