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縣布袋鎮新塭滯洪池超過5萬片光電板擠壓堆積,風災至今第10天清運速度依舊緩慢。圖/黃于凡
【本報台北訊】丹娜絲颱風重創嘉南一帶光電場,沿海滿是破碎、翻覆的光電板,也讓居民憂心是否會汙染環境。對此,環境部長彭啓明表示,太陽能發電元件外層以玻璃及鋁框緊密封裝,照理說不會造成任何汙染,謠傳買南部的魚會吃到光電板汙染是錯誤訊息;不過立委質疑,破碎的光電板一定會有零件遺失、找不回來,難保長期下來會汙染環境。
零件遺失 長期有害環境
根據經濟部能源署統計,丹娜絲颱風造成33處光電案場受損,其中嘉義和台南為重災區,合計災損太陽光電模組約14.5萬片、2800公噸,其中災損最嚴重的嘉義新塭滯洪池案場,災損數量約5萬片。
彭啓明表示,太陽光電模組由鋁框、玻璃、EVA封裝膜、太陽能發電元件及塑膠背板等組成,其中太陽能發電元件,也就是俗稱的太陽能電池由矽晶圓切割而成,外層則以玻璃及鋁框緊密封裝,使模組具耐酸鹼、抗腐蝕且物化性質穩定的特性,且沒有廢液和粉塵,屬事業廢棄物,而非有害廢棄物。
不過立委王育敏表示,丹娜絲颱風過後至今已超過1周,滯洪池內的光電板卻未清除,前天去視察,還看到大量破碎的光電板仍堆在滯洪池,甚至飄著塑膠浮板,浮板上頭還有凹槽積水,實在很擔心會成為登革熱孳生和爆發的溫床。
立委陳菁徽則說,經濟部稱災損光電板約0.4%,儘管每一片光電板都標有序號,但一定會有零件遺失、找不回,擔憂長期下來會汙染環境。
環境部環境管理署長顏旭明表示,已要求業者盡速清除,會以最容易造成登革熱的區域優先,如果耽擱太久未清除就會開罰,預計兩周內可全數清完。
環保團體直言,短期內較難看出損壞光電板對環境的汙染,但長期下來不得而知,在極端氣候的常態化下,太陽光電板是否適合放在環境中須審慎思考。
光電用地免環評 遭疑開後門
看守台灣協會祕書長謝和霖表示,受損光電板是否造成環境汙染要看其破損程度,光電板都會用很強的黏著劑把塑膠背板和太陽能發電元件黏合,其中會造成汙染的部分在於矽晶,但在被嚴密包覆之下,加上風浪破壞力,很難破壞到發電元件,因此短期內要看出汙染確實比較難,但重點在於損壞的光電板沒辦法完全清除,長期下來還是有汙染的可能。
環境部規定,若要設置太陽光電發電系統,原僅規範位於重要溼地者應實施環評,但由於位在敏感區位或大規模設置的太陽光電發電系統已於國內引起高度爭議,甚至衍生弊端,環境部於前年啟動認定標準修正作業,並於今年1月16日修正發布加嚴的環評認定標準,不過迄今仍未有任何一件設置太陽光電發電系統的環評案件送至環境部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