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都更計畫案推出後,屢屢引發外界質疑與批判,近日又出現新的爭議措施,北市政府預計編列一億七千萬元預算,替「公寓大廈類」住宅的外牆拉皮,最高申請金額上限一千萬元;但申請通過的案件,有九成是住商混合大樓,被質疑是花公帑替私人整修房屋。
又是一起劫貧濟富的政策,不知買不起台北市房子的無殼蝸牛,有何感想?
台北市有一億七千萬元花在房屋住宅上,就算買幾戶平價國宅出租給青年或中低收入戶,都比錦上添花地幫有能力自行整修外牆的公寓大廈住宅好,況且,通過補助的都是住商混合類,而且不少房子所處位置優越,房價至少都在每坪七十萬元以上。
在日本,購買公寓大廈類集合住宅的住戶,要多放兩筆錢在管委會,一筆是每年清洗大樓外牆的費用,另一筆是更換大樓外牆的費用,日本的大樓每十二年就更換一次外牆。
也就是說,如果透過修法,政府就能要求購買公寓大廈類住宅的屋主,自行支付外牆修繕費用,並規定大樓定期更換外牆,一來可減少外牆老舊所造成的風險(磁磚脫落傷及行人),二來可維持公寓大廈住宅的房價(外觀美,而且外牆拉皮後,每坪至少可漲五萬元)。
但台北市政府不從根本解決問題,卻要花納稅人的錢替有產階級修繕房屋,所有權是私人擁有,修繕後所增價值,變賣後落入私人口袋的房產,為何要由公家出資修繕?真是不可思議。
筆者建議,監察院或中央相關單位,不妨查一查通過補助的房屋,看看所有權人是何方人士,再查查有無人謀不臧,否則實在很難相信,理應照顧弱勢或市民的市政府,竟會優先照顧有產階級,而且還是相對高檔的住商混合大樓。
可流(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