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總統昨天宣布,未來將推動修法,土地徵收補償改為市價徵收,不動產交易採實價登錄,並加增空地稅以防財團囤地養地,並確立社會住宅法源。
馬總統有意捍衛土地、居住正義,絕對值得肯定,不過,由於明年初即大選,有人擔心這是馬總統選前支票,能否兌現有疑慮,因為,連任成功的台北市長郝龍斌,選前也曾承諾要大量興建社會住宅,但連任後卻因預定地附近居民強烈反對,使計畫暫停。
筆者雖相信馬總統是真心要改革,但土地、居住正義涉及土地徵收條例、不動產經紀業管理條例、平均地權條例、地政士法等修正草案和住宅法草案等五項法案的修正和制定,並非馬總統以行政權就能獨斷決定,必須立法院配合,但立院真能順利通過制定、修正?
要立院下會期通過「五法」,不但時間急迫,朝野兩黨黨團雖表示支持,仍有立委立場不同,而且各立委背後的派系、地方與特殊利益團體,會因總統的宣示就支持?
房地產交易以實價登錄,增值、房屋稅與奢侈稅會增加多少?靠買賣房屋賺利潤的資本利得者,如果不願意多負擔,就會向選區立委施壓,拖延甚至反對通過條款;而地方政府是土地徵收主要推動者,就算願意以市價徵收,財政負擔得起嗎?地方派系往後開發土地,成本必須多好幾倍,會願意嗎?他們是否會向立委施壓?
面對可能的杯葛,及目前立法院的效率,馬總統有辦法硬起來,要求所有黨籍立委推動修法嗎?
還有一點很重要,以市價徵收土地,就是落實土地正義嗎?是否讓政府更有藉口徵收民地?過去反對被徵收的民眾,還可以價格過低為由抗爭,若以市價徵收,老百姓似乎失去了說不的權利。
況且,市價徵收不代表重大開發案都是正確的,錯誤的開發案是否會在政策護航下,更容易過關?而對想要守住自己土地,想在自己田地耕種、生活的農民來說,市價徵收恐怕未必是德政。
至於徵收空地稅,真的能壓制財團囤地炒地?大概也很難,特別是大型土地開發案或都心的精華土地,有能力以市價收購的財團,恐怕不會在乎區區的空地稅。
最好的作法是,要求標購土地的財團,必須提出土地開發案,並在一定期限內動工及完工,否則就巨額罰款。
總之,馬總統要落實土地、居住正義固然可取,但通過的不確定性高,最好能有由行政部門就能推動落實的措施,例如收購閒置房屋作為社會住宅,由政府成立專責部門管理、出租、開發,才不會受人掣肘,否則萬一政策無法落實,恐怕傷害政府威信。
王訪真(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