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行政院工程會決定將低度使用的「蚊子館」,改建為青年住宅,已初步選定兩處作為示範據點,再逐步推廣到全台。
行經台灣各地,可看到許多建築物不是年久失修,就是設計不當而擱置,有的是老舊公家宿舍和廢棄校舍,有些是歷任政府急功近利,不切實際的建設,不但浪費國家資源,更破壞環境景觀,若不拆除再利用,勢必成為毒瘤。
如今有上百個蚊子館林立,象徵落伍和預算浮濫,改建成青年住宅,乃亡羊補牢之策,經改造的蚊子館,至少可「物盡其用」,尤其在屋價高漲的現在,改建為高貴不貴的住宅,是正確選項,低廉的租金可讓買不起房子的年輕人,不再為住的問題煩惱,並以此為跳板,逐步達成「住者有其屋」理想。
青年住宅既然是以青年為主,該聽取年輕人意見,舉凡價錢、設計和管理模式,都應廣納民意,站在使用者的立場思考,才能設計出最合適的住宅,千萬不能一意孤行,別讓青年住宅成為另一種蚊子館。
筆者曾選修社區規畫師課程,老師介紹德國設計完善的住宅區,不但建築物外觀獨特,所有設施皆採人性化和綠環保,全區太陽能,雨水循環利用,禁止車輛進出排碳,減少空氣汙染等,得宜的設計讓人如置身香格里拉。
最重要的是,入住的民眾無需負擔昂貴費用,適合各階層的人,是理想的住所,值得相關單位參考。
無明(台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