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語典故】 蒸沙成飯

心文 |2011.08.18
8421觀看次
字級

「蒸沙成飯」,用來比喻事情不可能成功,或不可能達到的目的,就像企圖把沙石蒸熟成飯。

此說源於《楞嚴經》卷六記載,佛陀教導修行者應當「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並為阿難說四種律儀(淫、殺、盜、妄),令其遠離禪魔,並舉一個譬喻:「若不斷淫,修禪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祇名熱沙。」強調若淫欲心不除,縱有多智禪定現前,也必落魔道,甚至徒勞無功,一如蒸沙成飯般。

從佛教修行的立場來說,「淫」不一定是指不正常的男女關係,同時包含我們對於世間這些的欲念,如金錢、名利、權勢等的過分貪求,都是修道上嚴重的障礙。

就因緣果報而論,沙石不是飯的「因」,飯也不是沙石的「果」,所以「蒸沙」是不可能「成飯」的,即便以更長的時間、更大的火來煮沙,結果只不過是「熱沙」而已,因為米才是飯的「因」。因此,「蒸沙成飯」的譬喻,主要是告訴我們,事情的成就必有其因果關係。例如一般人往往只看到成功者風光的一面,殊不知他們是歷經多少艱辛的「因」,才能有今日豐功偉業的「果」,甘地、曼德拉、貝多芬等名人皆是,總之,凡事不可能不勞而獲,必有一番努力才得成就。

同樣的,忽略自己現前的條件,沒有在正確的因地下功夫,即使心懷高遠的目標或夢想,當然也無法達到理想。因此,心想不一定事成,必須要付諸正確的行動,才能逐一地達成目標。

是以「蒸沙成飯」提醒著我們不能錯亂因果,要知種「如是因」,方能得「如是果」。因此要解除飢餓之苦,就應該給予恰當的飲食;如若錯亂因果,只求神拜佛卻不吃食物,想要飽足,那是不能的,就像「蒸沙成飯」一樣,不符因果法則,無異是緣木求魚的空想。

是以後世演繹「蒸沙成飯」來形容「不可能達成目的」、「徒勞無功」,亦含有「捨本逐末」的寓意!對於時下急功近利又不切實際的人而言,那麼「蒸沙成飯」就具有啟發性的引導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