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前二三二年—前二○二年),名籍,字羽,項燕的孫子,楚國的貴族,其祖先項氏多人都是楚國將領,項氏來自楚國王室「羋」姓,後被封於項地,所以以地為氏。
叔叔項梁因故殺人,為躲避仇家,連同項羽逃亡到吳(今江蘇南部)定居。秦始皇巡遊會稽吳中(今江蘇蘇州)時,項羽跟項梁一起旁觀皇帝出巡,羽說「彼可取而代之」,讓項梁從此對項羽另眼相看。
項梁死於秦軍章邯之手後,項羽為報仇,進兵鉅鹿,命令部下在渡河後砸碎鍋子與鑿沉船隻,後世稱之為「破釜沉舟」,意謂決一死戰。最後項羽九戰九勝,據司馬遷《史記》記述,楚軍以一敵十,大破秦軍三十萬,成為「諸侯上將軍」,為各路諸侯軍隊的統帥。
項羽的勇武可稱天下無敵,史稱「羽之神勇,千古無二」,他是中國數千年來最以勇猛聞名的統帥,「霸王」一詞,即專指項羽。
後在楚漢戰爭中的垓下之戰為劉邦所敗,逃亡至東城被殺。《史記‧項羽本紀》稱項羽在烏江(今安徽和縣)自刎而死,他的愛情故事「霸王別姬」,至今仍膾炙人口。
如此之英雄,讓人想不透為何後來會敗於劉邦之手,有人說是劉邦太過狡詐,還無道義。但,翻翻這個「大英雄」的事蹟,發覺項羽其實算是個「大惡魔」。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了項羽的六次大屠殺:第一次襄城屠城,坑殺全城平民;第二次城陽大屠殺,殺光了輔助秦軍抵抗的全城平民;第三次新安大屠殺,坑殺秦軍降卒二十萬;第四次咸陽大屠殺,殺戮關中平民無計,大燒、大殺、大劫掠、大掘墓;第五次破齊大屠殺,坑殺田榮降卒數目不詳,大劫掠大燒殺,逼反復辟後的齊國;第六次外黃大屠殺,後因一個少年的利害說辭,才好不容易放棄。
被項家推舉出來的「楚懷王」羋心曾對大臣將軍咬牙切齒地說:「項羽為人,剽悍猾賊!項羽嘗攻襄城,襄城無遺類,皆坑之!諸所過之處,無不殘滅!」足見項羽的酷烈大屠殺,在當時已經惡名昭著於天下了。
如此嗜殺,不以重建天下秩序為胸懷的人,就算有「重瞳」異相又能如何呢?令人不禁想問他,他是在爭天下,還是只想做令人喪膽的「霸王」?「多行不義必自斃」,才符合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