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大陸企業迅速成長,特別是在IT、電器、汽車和傳統加工領域,已經有不少的中國企業證明自己不只是代工廠。他們直接參與國際競爭,一舉殺入國際競爭對手的勢力範圍;也許今天他們還不像國際競爭對手那樣強大,但誰也無法否認,他們已經是能夠左右世界市場的中國勢力。
案例背景
充電電池市場過去全部是日本企業的天下,三洋、東芝、松下等日系製造商佔據著全球近百分之九十的市場。要在該市場分得一杯羹,談何容易。
一九九三年,比亞迪創始人王傳福從一份國際行業動態中得知日本將不再生產鎳鎘電池。他立即意識到這是中國企業的一個黃金機會,決定馬上生產鎳鎘電池。
王傳福成立深圳比亞迪公司,對要花千萬元的生產線無能為力。他乾脆憑藉技術,自己動手做關鍵設備,然後把昂貴的生產線肢解成一個個可以人工完成且便宜實用的工序。這種半自動化半人工化流水線成就了一種「具有比亞迪特色的成本管理模式」:比亞迪每支鋰電池的生產成本只需一點三美元,而最大競爭對手三洋的成本是四點九美元。
憑藉巨大的成本優勢,比亞迪先後拿下台灣大霸、日本NIKKO、飛利浦等廠商的大額訂單。近幾年又與摩托羅拉、諾基亞以及大陸的波導、TCL等手機廠商的合作,更使得包括三洋在內的日本電池廠商,被比亞迪擠出了中國手機市場,而且比亞迪還深入到了日本市場,搶起日本電池廠商的飯碗來。
面對比亞迪的步步緊逼,三洋試圖用專利打壓比亞迪。二○○二年三洋將比亞迪告上美國加州地方法院,指控比亞迪侵犯包括「鋰二次電池」及「確保保護性電路可靠性電芯」兩項專利。訴訟的主要對像是手機和筆記型電腦的鋰充電電池。涉及的專利訴訟要求禁止比亞迪向美國出口及在美國銷售比亞迪公司的鋰離子充電電池,並且賠償損失。
但在長時間的取證中,三洋雖費盡心機,但毫無實際性進展,加之比亞迪對三洋的索賠要求提出的抗辯和反索賠,使得三洋不得已主動妥協,撤銷其對比亞迪的侵權訴訟。二○○五年三月,比亞迪和三洋雙方簽署正式和解協定。目前在鎳鎘電池領域,比亞迪全球排名第一,鎳氫電池排名第二,鋰電池排名第三。比亞迪已成為與老大三洋、老二SONY比肩的全球第三大電池供應商。
電池領域贏得的輝煌業績,使得王傳福腦部衝血決定進軍汽車業。二○○三年王傳福收購秦川汽車,致力於燃油汽車、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的研發生產,用電池產品的利潤來支援發展汽車業務。王傳福的美夢是要把比亞迪公司打造成為世界上電動汽車的頭號生產商。
王傳福很自信,他認為比亞迪進入汽車行業主要是造電動車,而電動車的核心是電池。王傳福豪氣萬千的表示,電池是我們最擅長的,我們堅信能把比亞迪低成本高品質製造模式向汽車業移植,使整個世界的汽車競爭格局大變動,在國際電池生產巨頭面前由壓抑而至揚眉吐氣的歷史將會在汽車業重演。
只是,自信並不等同於實力,汽車行業最根本關鍵是品牌。在汽車市場拚殺中,品牌有很強的感召力,能吸引更多消費,電動汽車品牌發展更是王傳福必經的努力方向。可是,在手機電池領域內還在拚命擠壓王傳福的競爭對手,會讓一直順風順水的王傳福在汽車領域如願以償,並再續不敗的傳奇神話嗎?汽車畢竟不是電池,電動汽車除了技術的瓶頸之外,市場的認可更是關鍵。王傳福的汽車王國夢,看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案例之二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