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德國的看診經驗,最早多因小感冒去看家庭醫師,或因牙齒問題看牙醫,再來是兩年前懷孕看婦產科,並在醫院順利生下恩典。等有了寶寶後,去看兒童醫生,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說來好笑,每一回去看醫生,我總是很快樂,一方面相當好奇診所的空間布置風格,一方面很期待診所裡的候診室,會有哪些玩具等著恩典去探索。
在德國看醫生,令我印象最深刻也很佩服的三個地方,一是每家診所都將診所空間布置得很雅緻;二是每家診所的候診室,都會很貼心地幫孩子們準備各式的玩具及故事書;三是看診的品質相當好,不會出現一個醫生要在一個下午看上百位病患的情形。依我看診的經驗,每一次醫生的診療時間幾乎都有半個小時以上。
提到診所的空間設計,我曾看過一位家庭醫生,嗜好是蒐集各種大象的物品,走近他的診間,像進入一座大象叢林,從桌子到櫥櫃,從牆上的藝術畫作到地上給孩子玩的大象玩偶,全被大象一一占滿,我記得當天看完病時,我還捨不得離開那間象味十足的小診所呢。
而我牙醫的診所,候診室裡有一隻長達一百多公分,絨布做的綠鱷魚乖張地躺在白色沙發上,而大大掛在沙發上的,還有一張一模一樣的綠鱷魚畫像。這一輩子最怕看牙醫的我,因為這間診所的幽默空間讓我放鬆不少。看診的兩位醫師在為我做牙齒小手術時,也不時拍我的肩,給我很大的鼓勵,手術後還接到她們的電話,問我術後的狀況。而且每回恩典跟著我去看牙醫,溫暖的護士阿姨們也會輪流幫我帶他玩。
在德國,生病不能直接到大醫院去,通常都需要先到家庭醫師那邊(牙齒問題例外),先讓家醫診斷後開出轉診單,再轉到需要的科別診所。記得我第一次是因為感冒去看家醫,醫生看完診後,要我喝天然的感冒花草茶、在床上多休息,如果幾天後有發燒或病情持續加重再回診。我一臉疑惑,兩手空空回到家,問先生為什麼醫生沒給我開感冒藥,先生說在德國一般性的感冒,醫生是不會隨便開藥的。他們的觀念是吃藥到病好要花七到十天的時間,那跟躺在床上休息,喝些感冒用的花草茶讓身體自然好轉的時間是一樣的。德國的醫生們還是希望病人不要依賴藥物,最好能夠以自然的方式醫治感冒。
說德國人酷愛天然有機,這點在生病看醫生這件事上,也可找到同一種堅持的精神。還記得兩年前,流感H1N1在全球各地大肆流行,德國的疫情雖然沒像台灣或亞洲那麼嚴重,但德國當局仍然向美國買了很多疫苗。然而,做事嚴謹的德國佬,可不是聽聽電視報導說該注射疫苗,就一窩蜂去打疫苗,打開電視,天天都有對使用疫苗的深入報導;另外絕大多數的醫生也不建議打疫苗,結果一場流感H1N1,幾個月後帶來的效應是,德國並沒有引發嚴重流感潮,而那一大堆疫苗完全滯銷,讓德國當局因為不知道該銷到哪裡去而頭痛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