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春秋】爛醉如泥的千古之誤

劉鍇 |2011.08.11
3183觀看次
字級

作為土和水合成的「泥」,是生活中常見之物,不過,此物雖常見,卻實實在在有誤解之嫌。翻開報刊和詞典,常見將「爛醉如泥」一詞解釋成一個人由於飲酒過量而醉得癱成一團泥的樣子——「爛醉如泥」中的「泥」成了「爛泥、稀泥」。這是望文生義的結果,雖然「普及」且「積非成是」,但卻是一種誤解:很多人不知道,這裡的「泥」並非「土和水合成的東西」,而是一種「水蟲」!

「爛醉如泥」一詞源於古典中的「醉如泥」一詞。南朝宋人范曄所撰《後漢書‧儒林傳‧周澤傳》中載:「澤清潔循行,盡敬宗廟。常臥疾齋宮,其妻哀澤老病,窺問所苦。澤大怒,以妻干犯齋禁,遂收送詔獄謝罪。當世疑其詭激。時人為之語曰:『生世不諧,作太常妻,一歲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齋,一日不齋醉如泥。』」

這段話是說,掌管宗廟禮儀的官員周澤,以身作則,常常齋戒後睡在齋宮裡面。他的妻子憐惜他年老多病,來探望老公。周澤一見妻子,非但不感激妻子的慰問,反而以觸犯了齋戒期間禁令的名義,將妻子下獄謝罪。

人們都非常同情周澤妻子的遭遇,因此作了一首詩表達同情,意思是說:

周妻命不好,做了太常周澤的妻子,一年三百六十天,周澤有三百五十九天在齋戒,就只有一天沒齋戒,卻喝得爛醉如泥。

古代詩文中有「醉如泥」一詞者頗多:元稹詩有「安得故人生羽翼,飛來相伴醉如泥」之句;李白詩有「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傍人借問笑何事,笑殺山公醉似泥」;杜甫詩中亦有「豈藉荒庭春草色,先判一飲醉如泥」之句。可見,「醉如泥」一詞在中國古代是婦孺皆熟知的。

既是民間尋常用詞,那麼「醉如泥」中的「泥」到底指的是什麼東西呢?宋、明、清三代真有人為此做了專門的「考證」。

宋人吳曾在《能改齋漫錄‧事實》一書中,對「醉如泥」中的「泥」作如下考辨:「南海有蟲,無骨,名曰泥。在水中則活,失水則醉。」明確指出了,「泥」不是泥土,而是一種特殊的蟲子,其特點是「無骨」,應屬軟體動物或腔腸動物之類;水生,離開水便如醉酒一般。

明人張岱在《夜航船‧四靈部‧蟲豸》中解釋得更為清楚:「南海有蟲,無骨,名曰『泥』。在水中則活,失水則醉,如一堆泥。故詩人譏周澤曰『一日不齋醉如泥』。」

另外,宋人張邦基在《墨莊漫綠》、宋人洪邁在《對雨編》、明人陳繼儒在《群碎錄》、清人吳景旭在《歷代詩話》等典籍中,也都有類似的記載,就連清代的百科全書《康熙字典》,也做過這方面的記載。

從這些典籍中得知,正是由於「泥」,「失水則醉,如一堆泥」,跟有些人醉後的姿態很像,於是,人們就習慣用「醉如泥」一詞來形容一個人醉後的形態。其前加一個「爛」字,進一步突顯醉酒程度之深。一些人醉後的表現確如爛泥在地,於是便容易讓人望文生義,誤將「爛醉如泥」中的「泥」,理解成了「爛泥、稀泥」、「土和水合成的東西」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