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葛大維
圖/牽猴子整合行銷
國片《翻滾吧!阿信》最特別的地方,是在觀賞這部電影之際,幾乎可以感受到劇中人和命運拚搏時飆出的汗與淚,是那麼地滾燙!
曾轟動一時的紀錄片《翻滾吧!男孩》導演林育賢,把哥哥林育信如何成為體操選手的故事,拍成《翻滾吧!阿信》。該片屬於傳記型電影,卻毫不流於耽溺美化,反而誠實地告訴大家一個少年勇於回頭是岸的故事。
命運的選擇權在自己
劇情敘述阿信、阿賢兄弟跟著賣水果的單親媽媽,在宜蘭相依為命。阿信從小喜歡體操,教練也很想栽培他,媽媽卻堅決反對,施壓讓阿信在家賣水果,阿信失意不滿,和麻吉打架發洩、惹事被逼到台北成了混混,不過一場致命的意外,讓阿信清醒了,決心回宜蘭重整自己的人生。
片中人物個個在翻滾,彭于晏演的阿信:在母親的期望、好友的沉淪、黑道的壓迫之間掙扎;柯宇綸演的菜脯,在變色的青春、想出人頭地的幻想中被扭曲;潘麗麗演的媽媽,在現實壓力與擔心兒子沒出息的煩惱中茫然;連龍劭華演的黑道大哥、夏靖庭演的體操教練,都在黑白善惡一線間及面臨衰老的交叉點徬徨。
原來我們的社會各階層充滿不同面貌的阿信,正面臨著不同的挑戰,需要翻滾出一個不同的人生,只是誰能成功?誰會失敗?《翻滾吧!阿信》能夠找到啟發性的答案。
集傳記片、運動片,勵志片之大成的《翻滾吧!阿信》,藉著極端反差,對照人生種種的現實面,就像全片充滿了生活的失望與希望的對比,告訴觀眾命運的選擇權,其實握在自己手裡。
《艋舺》的片中台詞:「我們都回不去了」,其實張愛玲的小說《半生緣》早已說過並蔚為經典,如今《翻滾吧!阿信》則顛覆那句話,信心滿滿,抬頭挺胸說:「我們一定回得去,而且可以重新來過。」因為人生如戲,導演林育賢、男主角彭于晏、柯宇倫等好多人,都要透過這部他們傾力完成的電影,證明自己的努力,是可以翻滾出更上層樓的人生。
從《翻滾吧!阿信》
談監製李烈
李烈,從玉女明星到金牌製片,外人看她順風順水,其實風光的背後,李烈笑笑說:「我只是台灣千萬個阿信中的一個,困難、挫折,沒在怕的啦!」
《艋舺》締造高票房之後,很多人都期待李烈接下來要再監製什麼大製作的影片,沒想到她卻選擇了中型製作《翻滾吧!阿信》,李烈覺得這樣進退自如,對她個人和導演,不會有太大的壓力。
原本李烈忙完《艋舺》,結束後想好好休息,老友製片黃江豐找她幫忙,因為黃江豐和導演林育賢拍《六號出口》票房不理想,希望拍《翻滾吧!阿信》翻身,最愛幫朋友忙的李烈一聽,那種躍躍欲試的Fu就來了。
李烈接案子要先看劇本,《翻滾吧!阿信》入眼後立刻讓她熱血沸騰,李烈分析:「劇情雖然是導演林育賢哥哥的自傳,不過講一個青年脫離幫派,成為體操選手的故事,台灣電影已經很久沒有了。而現今台灣社會氛圍,這種勵志的題材,很值得讓觀眾提神醒腦。」
彭于晏是李烈心目中「翻滾吧!阿信」的唯一男主角,因為之前他和阮經天演「六號出口」時,李烈就注意到彭于晏,這次終於等到了。李烈記得開拍前她和彭于晏搭同班飛機從大陸回台灣,李烈對彭于晏說:「這次你要好好拚啊!」彭于晏說:「烈姐放心,我會的!」李烈如今清楚記得:「他眼中閃爍的堅定目光,我一輩子也忘不了。」
老天爺的考驗
去年五月底,製片組就抵達宜蘭林育賢和哥哥林育信的故鄉,彭于晏跟著林育信練體操,一天至少練十二個小時,還要學說台語,被聽到他偷說國語就要罰錢,光是這兩樣功課,彭于晏就提前準備了三個月。等到正式開拍,一切都超順利,因為人和,大家都一條心想做好一件事,不過天公卻開始要考驗這一群人。
李烈說:「宜蘭的夏天超熱,九月的太陽毒到不行,無論拍室內或室外的戲,所有人五分鐘之內一定都汗流浹背;到了十月,動不動就下傾盆大雨,人淋溼沒關係,拍片的機器要顧好,最重要是光,即使拍內景戲,陽光天和雨天拍的光也不能不連戲啊,以前拍戲是看人臉色,這次拍戲可就真的是看足老天爺的臉色了。」
彭于晏的表現讓李烈豎起大姆指:「以前的彭于晏,就是可愛的ABC弟弟,不過歷經與前經紀公司長達兩年的合約官司糾紛後,他長大成熟了,會認真去思考事情,外表還是那麼陽光,而且肌肉練得比以前更壯,不過他的毅力其實才是更猛的。」
其實《翻滾吧!阿信》讓李烈心動的原因之一,就是她感覺到好多人想藉這部電影翻身的那股拚搏力量,因為她自己以前也有過,李烈說:「讓我刻骨銘心的翻滾史太多了,去大陸做生意失敗,讓我學到並記取很多教訓。」
放下身段 從零開始
李烈還在念書就進入演藝圈,迅速嘗到走紅的滋味,其實根本沒經過社會現實的磨鍊。一九九○年去大連旅遊,她演的電視劇《含羞草》在當地播出大紅,有人對她說:「妳在戲裏的衣服真漂亮,我們這裏好多人都拿照片去裁縫店,指定要照妳衣服樣式來做新衣。」
李烈聽了很興奮,因為戲服是她在台灣自己畫圖、找布、找裁縫、為她量身訂製的,如今在大連受好評,李烈發起「當服裝設計師進軍大陸賣衣服」的大夢,立刻拿私房積蓄,在大連找地建工廠、買機器、雇人,開起了成衣工廠。撐了五年下來,實在撐不下去,賣了工廠,李烈幾乎是在兩袖清風的情況下回台灣。
李烈憶往說:「剛回來的兩年間,我幾乎不出門,不與熟人接觸。太丟臉了,好歹以前我是個明星,現在存的錢、演戲的機會,什麼都沒了,那種從雲端跌下來的感覺,真的好痛,不過正是那種痛,讓我不再發夢,懂得要腳踏實地去做人做事。」
三十五歲的李烈,從失敗中站起來:「千萬不要自怨自艾,不要依賴別人,最重要是不要怕,只有面對困難才能解決困難,而且只要有手有腳有腦子有健康,餓不死的。我到現在無論工作還是生活,碰到天大問題時,我都仍然會把以前的經驗來勉勵自己:不要怕,事情一定有機會轉好的。」
過去阿信一度被認為是日本堅忍女性的象徵,李烈說:「其實仔細看,台灣各行各業各角落,都有台灣阿信在和命運困境拚搏著,如何從高處跌下,落地時還能保持平衡,那不正像人生的翻滾嗎?只要能放下身段,哪怕一無所有,也能從零開始。」
從「囧男孩」、「艋舺」到「翻滾吧!阿信」,李烈監製的的電影,說巧也巧地成就了「台灣少年郎三部曲」,接下來她是否想轉拍一些剖析台灣女人心事的電影呢?李烈說:「我也想啊,我從來沒設限劇本的性別或背景,不過目前台灣好劇本太少,所以接下來我給自己的期許是:為台灣影、視,尋找好故事,及會說好故事『導演』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