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戰後嬰兒潮人口(一九四六至一九六四年出生)已開始邁向老年,從二○○六年起,有十五萬人年屆六十歲。過去,這群人創造了驚世駭俗的新文化,牛仔褲、披頭四、搖滾樂、嬉皮文化、兩性平權和反戰,伴隨全球經濟高速成長,他們也累積了知識、財富、國際觀,不斷「搞怪」。
如今,不服老的他們,從定點養老到游牧享老,創造出一股新的體驗。
此概念的定義是:
一、long stay 。(非移民,未來仍以回國為前提)
二、以休閒、學習與體驗為目的。
三、目標為在地生活,而不在旅行。
四、生活資金來源在本國,當地沒有收入。
這種海外長住,結合退休的新風潮,最早從歐美開始,日本跟進。一項針對台灣民眾退休準備所做的調查報告,顯示民眾退休金金額偏低,平均不到新台幣一百萬元。但這些年,台灣的老爸還是時興帶著老伴到泰國享老去。
「因為相同開銷,你在台灣享受五分,住泰、馬卻可以享受十分。」一位從公部門退休的老爸說。為了這一天,他當時下了一番工夫學泰文,曾以一小時兩百元泰銖的家教代價,一星期四小時,連續學了一年半,終於完成享老的前置作業。
無論是定點養老?還是游牧享老,願天下的老爸多個享老的選項。
(註:一百元新台幣,等值約泰銖一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