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誕生
昔日戲言身後事,今朝都到眼前來。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尚想舊情憐婢僕,也曾因夢送錢財。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元稹‧〈遣悲懷‧其二〉
讀懂名句
過去曾經玩笑說著死後的事,不料現在都來到眼前。妳的衣服眼看就快要送完了,妳常用的針線我至今還不忍打開。只要想著我們舊日的恩情,對照顧妳的奴婢也格外憐愛,感慨妳生前與我共處貧賤,夢裡我忍不住為妳送上錢財。明明知道夫妻永訣是常有的事,但像我們這種貧賤夫妻則是萬事悲哀。
詩人背景
元稹(西元七七九~八三一年),字微之,長安萬年縣人,父親早逝,母親鄭氏帶著他與弟弟回娘家居住。母親為士族之女,略善文詞,親自教授元稹詩書等啟蒙教材,略長之後,元稹與表兄弟們一起上家塾。
元稹感於寄人籬下,更努力讀書。十五歲即以少齡明經及第,二十四歲考過吏部試,官授校書郎,此乃唐代官員升遷的重要職位。任職幾年之後,元稹相當爭氣地又考過皇帝頒詔的制舉考試,此後官位節節高升。終其一生,仕途還算順遂,雖有幾次的貶謫、外放,但也都擔任地方刺史等高官,中間還一度任職宰相,得以發揮其政治抱負。
名句故事
元稹〈遣悲懷〉是一首組詩,前後共三百,依序連貫,回憶妻子生前之種種,充滿著懷念與不捨,本篇名句擷取其中第二首,描寫元稹於妻子亡逝後睹物傷情的感懷,也是最為感人的一篇名詩。元稹的元配韋叢是當時名門之女,由於父親韋夏卿賞識元稹的才華,因而將女兒下嫁給當時官位、俸祿仍微薄的元稹。
兩人結婚之後,韋氏勤儉持家,從富裕的生活轉至貧簡也處之泰然,依然默默地支持夫婿,甚至會因為丈夫撒嬌要酒喝時,拔起自己頭上的首飾拿去換錢,而無一絲怨言。
〈遺悲懷.其二〉首句「昔日戲言身後事,今朝都到眼前來」,過往的玩笑話今日卻已成真,獨留元稹睹物思人,不忍開針線、不忍睹遺衣,只能慨然嘆道:「貧賤夫妻百事哀。」
〈遣悲懷〉三首詩可謂中國悼亡詩最經典之作,清代編輯《唐詩三百首》的作者孫洙(號蘅塘退士)即評論此詩云:「古今悼亡詩充棟,終無能出此三首範圍者」是對〈遣悲懷〉三首的最高評價。
(商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