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對世界文化的眾多貢獻當中,有一項跨越時空的產物,那就是──音樂。捷克的音樂是隨著基督信仰傳入摩拉維亞和波希米亞而開始發展,受到葛利果聖歌影響,布拉格的第一任大主教阿諾許特,就在1363年下令編纂數冊的《素歌集》(單聲的祈禱歌曲)。
從古斯拉夫語版的聖歌開始
在十三、十四世紀之間,為數可觀的日耳曼「愛情歌手」紛紛前來舊名波希米亞的捷克宮廷演唱創作;而複音音樂也大約在十三世紀末期出現在波希米亞地區,十四世紀時受到法國「新藝術」樂風的影響,複音音樂開始在布拉格大學等知識分子的文化圈內流傳。雖然在胡斯戰爭期間(1420-1434)音樂因為戰亂的緣故而停滯發展,卻也因戰爭而衍生出了許多的軍歌。
文藝復興時期(1400-1600)
──走向多元化
文藝復興時期由於耶穌會的影響,波希米亞地區增建了許多新的管風琴,也因此帶動了宗教音樂裡樂器運用的多元化,最著名的是1567年布拉格城堡區聖維特大教堂內由名師魯德納所裝設的管風琴。
哈布斯堡家族的斐迪南一世大公,除了在1555年將耶穌會教士引進布拉格之外,也成立了以兩部管風琴搭配歌者的宮廷樂團。他的兒子麥克西米連二世皇帝對於科學、藝術和音樂都非常地重視,他下令將宮廷樂團予以擴編,添增了許多樂器。
波希米亞宮廷樂團在魯道夫二世主導之下更加蓬勃發展,然而這些樂師和作曲家大部分都來自於荷蘭、西班牙、義大利和日耳曼地區,捷克人並不多。宮廷樂團指揮是來自荷蘭的菲利普,他一共創作了40部彌撒曲、260首經文歌和宗教短歌,還有1100多首世俗歌曲,深深地影響了早期巴洛克的樂風。
在十六世紀捷克音樂史上還有一項重要的變化,那就是大量民謠歌曲的出現!
巴洛克時期(1600-1750)
──音樂代表哲仁卡
十七世紀後半葉捷克音樂的發展,以摩拉維亞的大城──歐洛慕茨的樂風最為鼎盛,由兩任的歐洛慕茨主教──卡爾二世和許拉騰巴赫所先後成立的樂團,在巴洛克早期的捷克樂壇獨領風騷。
哲仁卡(1679-1745)無疑是巴洛克時期捷克音樂的代表人物,他創作了3齣神劇、21部彌撒以及許多的器樂曲。他的作品中充滿了波希米亞的節奏,其中精妙的對位技巧與旋律的自由擴展,使他贏得了同時期音樂家們的一致推崇!
古典樂派時期(1750-1820)
──歐洲的音樂學院
在王朝貴族的統治之下,許多天生就喜愛音樂的捷克農奴們紛紛被培訓成專業的樂師,以便在各種場合中為貴族們演奏音樂。後來,這些樂師以及他們的後代也漸漸地向歐洲其它地區謀求發展,例如在日耳曼地區,以史塔密茨為首的「曼海姆樂派」,便為古典樂派的交響曲曲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且這一項傳統又被海頓、莫札特、貝多芬等大音樂家們所繼承,他們這三位大師更是將交響曲發展到臻於至善的境界。
另外還有法蘭堤謝克‧邊達和奕志‧安東尼‧邊達這兩位波希米亞音樂家兄弟家族的音樂,影響了所謂的「柏林樂派」和德國北部的樂風。至今他們家族仍然音樂家輩出,遍布歐洲與中南美洲等地,這實在是人類文化史上的一項奇蹟!
而首開旅行演奏風氣的杜謝克,更率先將鋼琴斜放在演奏台上,以便聽眾得以一窺他演奏時的神情,他和同鄉雷夏的音樂在法國大放異彩,雷哈更為法國調教出了白遼士這位浪漫樂派的大師。
波西米亞的音樂家移民們為歐洲音樂的發展奠下了基礎,因此也被著名的英國音樂史學家伯尼,讚譽為「歐洲的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