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國中小到底該不該教同志教育?歷經同志與宗教團體論戰、家長反彈後,教育部長吳清基昨天召開國中小九年一貫課綱檢討會議,決定國中小同志教育還是要從今年八月起上路,但將修正「性取向」的定義,並刪除「礙眼」字眼,改用中性字眼教導。
全國家長聯盟理事長謝國清表示,可接受教育部修正後的課綱;但家長關心的是,課綱上路後,老師怎麼教?希望教育部在師培課程多下功夫,不要只聚焦同志教育,而能把重點放在尊重多元性取向,且盡量用「中性」方式來教。
新課綱原訂今年八月起,從小一及國一開始逐年向上實施,國中從下學期開始,就會以重大議題融入各科,實施同志教育;國小則因五年級才融入性平課程,要等到一百零四年,小五生才接受同志教育。
教育部中教司長黃子騰表示,昨天與會的課綱委員多認為,課綱本身問題不大,只要文字稍加調整即可;問題較大的是日前被立委嚴厲指責的國中小教師手冊,提到小學生要學用保險套、指套等,以及當無預期懷孕時,墮胎是合理選擇等內容,這些爭議性字眼都將刪除,修正版本要等到各方都能接受後,才會印製發給老師。
教育部表示,原課綱能力指標中「了解自己的性取向」,將修正為「尊重多元的性取向」,且性取向定義中的原有性伴侶、歧視、排斥、屏除、偏見等字眼也都將刪除,改用美國心理協會及美國性知識教育協會的性取向定義取代。
何為「中性」字眼?黃子騰舉例,可以跟小學生說,許多人都說異性相吸、同性相斥,但有的人不是,我們要理解、包容、尊重不同的性取向。
黃子騰也說,若談到愛滋病,只要跟小朋友說沒有「握手就會感染」這回事,教到這個程度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