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清華大學一個僅六人的研究團隊,擊敗美國太空總署(NASA)一百七十三名科學家的研究團隊,率先偵測到雙星系釋放出罕見的伽瑪射線。清大校長陳力俊驕傲地說,這是「小蝦米扳倒大鯨魚」的絕佳寫照,再度證明台灣的研究實力,此研究成果昨天刊登在國際頂尖的《天文物理期刊通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期刊。
清大天文研究所教授江國興領導的緻密天體研究小組,近年致力於研究天文物理。成員之一的博士後研究員譚軒,成為第一位發現一個南十字座雙星系統出現「伽瑪射線瞬變現象」的天文學家。此成果將在未來人類探索宇宙奧祕時,提供更多資訊。
江國興表示,太空中的雙星幾乎皆由兩顆恆星,或一顆恆星和一顆白矮星組成,星體大小相差不多。清大團隊觀測的這對位於南十字座的雙星,卻由一顆大質量恆星和一顆脈衝星(即快速旋轉的中子星)組成,前者直徑比太陽大九倍,後者直徑僅約十至二十公里,相差懸殊。
全球天文學家都對這對特別的雙星極感興趣,因為這樣近距離的接觸,每三點四年才發生一次,也因天文學家預期雙星接觸時會偵測到伽瑪射線,為雙星系統的互動機制提供重要線索。
在國科會支持下,清大研究小組加入伽瑪射線和X光的觀測。研究小組成員黃修慧博士表示,這顆脈衝星名為PSR B1259-63,大小和新竹市差不多,質量卻有太陽的兩倍。脈衝星的光束就像宇宙中的一座燈塔,只有光束掃過地球時,才能被看見。
去年十一月,研究小組偵測到脈衝星通過恆星圓盤時發射出的伽瑪射線,今年一月脈衝星通過圓盤另一側時,再次偵測到伽瑪射線,訊號更強,終於獲得國際天文學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