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智華台北報導】成功大學與中山大學昨天宣布成功研發出第一艘國人自製「水下無人遙控潛航器」,不僅性能媲美歐美國家,成本也是先進國家的一半,對於未來國內海洋能源開發、國防、漁業、水下管路施工檢測、救難搜尋、海洋環境研究等方面更將造成革命性的影響,為台灣海底探勘技寫下歷史新頁。
為了結合各大學不同的研究特色,成大與中山組成跨校研究中心,擷取兩校專長,整合海洋環境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團隊,共同打造「海洋環境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計畫」,歷經三年的規畫、研發、設計、測試後,終於在今年五月完成可潛航水深三百公尺的第一艘水下無人遙控潛航器(ROV)。
研究團隊曾在今年六月利用海研三號研究船,在小琉球附近海域進行海下實測,潛至二十公尺下的海域中,順利截取到海中影像、深度、定位等資訊,過程中未有任何問題發生。
計畫主持人方銘川表示,水下無人遙控潛航器的用途相當多元,可應用在「海洋能源開發」、「國防」、「漁業」、「水下管路施工檢測」、「救難搜尋」、「海洋環境研究」等眾多領域。
研究團隊表示,台灣附近的海洋環境複雜,包括暗礁、海溝、盆地等地形,因此對許多先進國家開發的商用遙控載具來說,台灣海域仍是屬於不易操作使用且具挑戰性的海洋環境,但是透過這項國人自行研發成功的水下無人潛航器,未來將有助於改善這些問題。
過去台灣若需要水底探勘儀器,必須向國外購買或租用,如今成功取得ROV關鍵技術,購買成本至少減少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