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鰌,春秋時代衛國大夫,字子魚,又稱史魚。
當衛靈公即位後,不任用當時舉國公認的賢人蘧伯玉,而獨獨重用阿諛的馬屁客彌子瑕,讓衛大夫史非常擔憂。為了國家的前途著想,數度犯顏直諫,無奈主子如馬耳東風,衛靈公始終不肯聽,史鰌在無可奈何中含恨以終。
當史鰌生病快要死時,就對著他的兒子說:「我活著不能糾正君王的過失,死無以成禮,把我的屍首放在窗下。」
史鰌過世後,衛靈公去弔喪,見了他的屍首放在窗下,覺得很奇怪,就問家屬這是什麼緣故,史鰌的兒子把父親的遺囑對衛靈公說了。
靈公聽了,倉猝驚懼,幡然醒悟過來,很沉痛地說:「這確是我的過失啊!」於是就用了蘧伯玉,斥退了彌子瑕。
衛靈公後來下令史家公子將屍首遷移到正堂,完成儀式之後才離去,從此衛國政治清明,一天天步上復興之路。
孔夫子得知了這回事就說:「史鰌有男子之道三焉,不仕而敬上,不祀而敬鬼,直己而曲人」(見 《孔子家貄‧六本》)。不管政治清明還是黑暗,史鰌都如箭一樣筆直,孔子最讚賞的正是史鰌的剛直。
子魚的為人,的確忠直得鮮明,死了還要用屍首去諫勸人主。《孟子》曾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史鰌身上體現的剛直節氣符合孟子所讚譽的「士」精神,雖然《荀子‧不苟》中批評史欺世盜名,但,史鰌是中國古代諫臣的榜樣,開了「尸諫」的先河,是鐵錚錚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