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騎單車是最好旅遊台灣的方式!因為開車太快、視野又窄,根本來不及欣賞沿途美景;走路雖好,但速度不足、視野有限,無法感受流暢開闊的景致;而騎單車,則兼具兩者的優點,速度及高度正好、視野開闊,所以可以得到最大的感動!
單車樂活,不但是開放自己的五感,用心品嘗自然,更是人與身處空間互動,彼此友善對待的過程,也是偶爾走出既有活動範圍,體會生活的另一種片段……,以下,就是幾條適合親子遊的夏日單車行程。
侯硐─三貂嶺
山谷中的喵喵物語
如果不是因為貓族群聚,侯硐可能還得再被冷落幾年,近來,因為貓書的關係,侯硐貓氣大振而帶來了人氣,其實,從日治時期到一九八○年間的侯硐,是由煤礦坑道引領人口大量進駐的黑金時代,產量甚至居於全台最冠。
當時,侯硐曾有上萬人居住,現在只剩兩千多位居民,曾經有八百名學生的三貂嶺碩仁國小,現在只在選舉時提供給一三六名里民投票用。
貓的國度 煤炭的故鄉
雨水洗去了曾經在樹葉與屋簷上的黑濁煤灰,昔日隆隆的選煤場,不再吞吐洗煤後的煤水,反而像是坍塌後的移動城堡,再次還給基隆河水原有的清淨,聚落裡的柑仔店,再也不見朝不保夕、醉生夢死的礦工身影。
不論晴天或雨天,侯硐所擁有的淳靜,似屬於詩裡才有的意境!就像村上春樹筆下的貓之村,在電聯車關門鳴笛後,變幻成另一個國度。這裡每一隻散步的貓都有名字,但抬頭一望,除了貓之外,這裡真的很美麗,蜿蜒的溪流與火車鐵道,成就了具有美感的構圖,只有火車竄出山洞時,這兒才跟現代有所連線,火車沒入山谷另一頭的山洞時,一切又恢復寂靜。
礦場物語
保留文物多
除了貓與景,這裡的煤礦,正悄悄用另一個面貌復活!整個侯硐地區有數個重要煤礦設施,煤礦博物館也儘量如實呈現挖煤世代的一切,使侯硐成為閃閃發亮的區域性博物館,也是台灣少數保存完好的礦場原貌。
事實上,侯硐曾是台灣最大的煤產地,如今產煤盛況不再,早已歪斜頹傾的選煤場,像極了廢掉的霍爾的城堡,唯一特別的,是可以摸一下剛出土的煤礦。
環村遙望
火車過山洞
能用這樣的方式,展示煤的故事,有幸到此者可說是福氣多多,另一個展館是烘砂室,烘好的砂子,提供給瑞三本礦運煤機車頭煞車之用,烘砂多餘的熱能也供給為熱水,給出坑的礦工洗澡用。所以礦工的浴室不在宿舍裡,因為剛出坑的礦工最想的,就是換得一身乾淨,所以浴室當然離坑口愈近愈好。
侯硐火車站前的文史工作室,提供單車租借與文史導覽,因此可以不用自己攜帶單車,單車的路線,除了環侯硐三個村落外,向南可以騎到三貂嶺,沿著河道可以與對岸的火車併行,看得見那幾乎沒有出口的三貂嶺車站,還有北迴鐵路與平溪線的分岔,要讓火車安全的匯入本線,還真是一門功夫,看著車來車往,每個車次都是令人難忘的故事。
汽車止步 移動多愜意
公路的終點是碩仁里,這裡有荒廢的小學,也有跟著平溪線鐵路一起生活的居民,卻無法用悠哉來形容,當神奇的火車在短短八百公尺裡,山洞與山洞間鳴聲而過,似乎這裡如落葉般,漸成枯枝。
在侯硐與三貂嶺碩仁里間移動,幾乎不用擔心汽車,因為這裡很少有汽車進來,來回不到十公里的路途,像是人生中的祕徑,騎車族還可向北尋訪劉銘傳當年尋金的粗坑溪口,及位在侯硐與瑞芳間的員山子分洪道。
十鼓文化村 ┼ 永保安康 文化及鐵道迷加持
「人生有夢最美!」這句話,在十鼓文化村裡,對經營、演出的團隊和看表演的人都十分受用,因為一群表演藝術家,透過一連串的磨鍊和表演,終於打響了名號。
「永康+保安」兩站間所傳達的「永保安康」意涵,原本就是鐵道迷不悔的摯愛路段,曾單日販售十萬張車票。事實上,這兩站都在台南境內,中間僅隔台南和大橋兩站,相距不到三公里,沿途風景秀麗,是單車騎乘的理想路線。
十鼓文化村位在保安車站、86號快速道路出口附近,是台糖仁德糖廠出租賃廠區,但卻是台糖全國各地最棒的再使用典範,鼓聲的震撼表演與館區規畫都很細膩。用餐的十鼓蔬苑以五分車廂與環境融合,餐廳裡還有兩棵大樟樹,騎單車的遊客大可以把車帶至園區內安全停放。
竹田驛站─西勢─內埔
留下最美好的過去
地形狹長的屏東縣,地圖上看起來有點像偶蹄動物的腿,而以往對北部人而言,提到屏東恐怕也只會想到萬巒,但其實,若把屏東分北、中、南與恆春半島,就會發現我們對屏東的陌生感,彷彿她是個遠在天邊的海天國度。
其實,屏北、屏中、屏南各有不同的族群與產業,以屏東市外圍往南的幾個鄉鎮,是以客家為主的聚落,有萬巒、萬丹、內埔、潮州等,其中竹田與內埔更是客家生活最深化的聚落。
三角頂點 單車好好行
將西勢火車站與竹田火車站和內埔等分居三角的頂點連接起來,做為客家聚落與驛站的單車尋訪,每個點間約為五~七公里,全路段約二十公里,點和點間有明顯的路標,加上密集可詢問路線的人口,純樸與實在是這裡的特色。
內埔地區有好吃的客家味,也有全台唯一有供奉韓愈的寺廟昌黎祠,每到考期,全台各地都有考生拿著准考證來祈福,成為此廟最主要的特色,也彰顯了居民對自身血脈的認同,近來內埔文史工作者,以內埔老街營造了文史商圈,並和屏科大合作,讓老街不但可以看到古祠與過去生活的軌跡,也在老房子的牆壁上彩繪新潮畫作,讓老街得到新生。
竹田車站 成文化驛站
在連接內埔與竹田的道路上,除了一般農作,還有許多高高的檳榔樹,文史創作者還把這些樹皮拿來做扇寫詩。
竹田車站於西元一九四○年建造,至今已超過一甲子歲月。從當初的三等站到現在成為簡易站,並非因為人口外移,主要是當初竹田乃是日治時期稻米主要集散區,稻米在此集散、碾米後,送往北部與日本,因此站區有碾米場與廠站生活圈,竹田文史工作者將此站區規畫成文化驛站後,不只可以在此思古幽情,也能看到較完整的木造車站生活型態和過往風華。
驛站公園 井水沐浴樂
車站外打造成為驛站公園,古老的噴水池,是炎夏時工人搬米後的消暑水池,站區裡也還保有日常生活用的澡堂,所以從井裡打上來的水,都直接藉著管路送到浴室,也許有人會問:不用燒水就直接洗嗎?的確,對終年炎熱的屏東來說,夏天洗冷水澡是天經地義的事哩!
竹田車站內,販售各種客家文創商品,也有關於客家人的生活小撇步,像是去霉氣時洗身子用的花包,可是許久不見的庶民文化喔!
日籍軍醫 獲居民敬愛
竹田驛站周邊還有一家風情咖啡廳、池上一郎文庫紀念館、李秀雲攝影紀念館、竹田文化館等文物館,旅遊元素相當豐富。
池上一郎是二戰時期派駐在竹田的日本軍醫,因為無私的善用醫療照顧竹田當地的民眾,得到居民從心底湧出的敬重,成為日治時期留下的少數客籍與日人友誼佳話。池上一郎回日後,仍以文會友,紀念館裡的日本書籍就是池上一郎先生寄來的著作,成為當地居民的精神食糧,後來竹田的文風鼎盛,事業有成的竹田人林建泰也興建泰美親子圖書館,讓當地學子多一處學習樂園。
三坑老街─大溪
認識客家百年聚落
三坑老街位於龍潭,與關西、大溪連成一線,是早期此區的貨物集散地,目前是大台北自行車道的終點,老街是客家聚落,因自行車道的興起而恢復生氣。
三坑自行車道往北與大溪舊橋相接,形成單車網絡,區內正是韭菜、稻米生產區,車行所到之處一片綠油油,在每個轉彎都能遇到御風而來的騎士,因為是以產業道路為基本路線,所以有時會有汽車經過,但仍有一定的行駛安全,老街經過整體營造,有復古的木質門面,這裡也有許多百年古厝,更適合由此騎到大溪老街品嘗豆腐美食。
大山站─新埔站
海線上的木造車站
走進大山站,像走進台灣西部被撕落且過期的截角紙張,因為沒有主要公路穿越,也沒有再興的產業,過去因為牛車時代而形成的聚落,只剩下老人和消逝的歲月。
但這裡寧靜怡人,還有一九二二年興築的木造火車站,很值得將此地與新埔站串接,由此往新埔站,經過好望角高地、白沙屯與通霄秋茂園,可以來個小小的山海之旅。當然,這段路是以西濱公路為主,但因為快慢車道分隔,騎車有一定的安全,也有一些需要挑戰的坡度,所以也是很精彩的路段,由小小的截角,我們又知道了北部濱海的聚落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