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產房外等待護士的探訪許可時,無意間讀到電影導演 Woody Allen在一次與記者訪談中有這樣一段精彩的回答:
「下一輩子我希望我的生命歷程能以『倒帶』的方式來上演──以死亡作為故事的開場,突然間你在老人安養中心醒來,你感覺一天比一天健康,強壯,於是你被趕出老人之家,理由是你太健康;這時你的生活還是由政府的退休金支付,然後你才開始第一份工作,開工的第一天你馬上收到一隻祝賀的金表,跟一個慶祝的Party邀約。工作了四十多年直到你夠年輕來享受你的退休生活,你開始參加不同的party,喝酒作樂,無憂無慮地縱情在各式各樣的聲色犬馬之間,這時你才計畫要上中學,上小學,你變成了一個孩子,純真且無憂無慮地玩耍,不用負擔任何的責任,突然間你又成了小嬰兒一直到你出生,接下來你花了九個月的時間,在那最豪華最頂級的溫泉浴場裡悠閑地泡著,裡邊有供應熱水及二十四小時客房服務,最後,voila一聲!這段生命旅程以一段性高潮結束……」
Woody Allen典型紐約客的幽默,當時在產房外心情七上八下地等待時讀到這段文字,確實五味雜陳。西方社會看待生命的進程或者關於人生的各種可能,與東方較謹慎的思維比起來,確實多了幾分幽默感。看著 Sonja那雙小手上的皺紋,想著台北高齡八十多歲奶奶逐漸縮水日漸嬌小的身形。生命究竟從那一端開始上演,似乎不是我們能選擇的議題,然而這段旅程最有趣之處,是過程中我們都試圖在不同的段落分別留下最認真的腳印,而非汲汲營營地張望終點線後邊究竟有什麼獎品;每一次的嘗試都像是第一次那樣新鮮,也像是最後一次那般仔細。
歐洲八年的時間像是一本精彩的小說才翻了幾頁。一直很喜歡到處旅行,剛搬來歐洲的前幾年,以捷克的布拉格為據點,東歐一些國家例如波蘭,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地就跑了好幾遍,當初從來沒有意料到有一天這樣「生活裡的旅行」的場景,竟然會深入到Anja產前我們一起參加的準爸媽研習會上,甚至斯洛維尼亞醫院的產房裡……
多年在外地的旅行其實就像是一種「修行」,企圖尋找另一種深度旅行的可能性,每一秒鐘都在學習;物理性地從鼻腔內吸進不同緯度或者濕度迥異的空氣,「不理性」的反應則是隱約有種全新的vision,像幻覺般地在腦海裡熱情地翻找同時對照潛意識裡最深層的那些記憶與資訊,全新的感官刺激蒸餾之後凝結而成的提醒,正點滴成形,像是電影散場之後,還惦記著方才銀幕上的場景,本事裡糾結的劇情……「深刻」兩字是這樣的修行企圖追尋的真理,旅行時所拍攝的影像,不是要供日後留念,或向親朋好友證明「自己曾經去過那裡……」而是一種言行如一的視覺證據,不是從哪個景點帶回了某樣紀念品,反而是情感上,在那些難忘的場景裡,悄悄地留下了某部分的自己。
關於這本封面照片是那口離鄉背井的筆記,持續地書寫似乎是一種宿命式的篤定。也發現那串密密麻麻的文字裡,也鮮少再提及那些如詩如畫的風景,而是日常生活裡那些看似平常但保存期限隨時將近的點點滴滴。以前一個人背著背包四處旅行時,總喜歡在火車站的咖啡館,或者是教堂前的綠地整理這些筆記,八年後繼續以同樣熱情斟酌字裡行間想要刻畫的心境,最大的不同是現在書桌後面多了那個只有數十公分的小身影,正生疏地扭動著她的肢體,帶著強烈的好奇心探索著那神祕的地心引力;一對渾圓的大眼睛,總是靜靜地盯著窗外深邃的風景,彷彿是一種暗示,或者提醒她那正埋首於字裡行間的父親,答案總是在深不可測的現實裡。
從來沒有想像過有一天會以這種最普通也最獨特的方式來旅行。在機場櫃檯畫位時總是想告訴航空公司人員,不要靠窗的座位,請給我多一點的勇氣與耐性。
Sonja宏亮的哭聲,總是替目前的寫作安排了最自然的斷句;從來不曾有過這樣的體會,一個體重還是個位數的小生命,一天之中有超過一半時間以上是在睡眠狀態的小baby,就這樣不費吹灰之力,讓自己這樣一直在旅途上持續進行的修行,延伸到更遠處的詩意裡,是一種對生命延續負責任的勇氣,戰戰兢兢地來料理一件獨一無二的作品。那雙深邃的眼睛裡隱藏著地表上最美麗的風景,關於未來的種種可能性;想像不到還有哪一趟旅行會比為人父母來的更刺激或者更有挑戰性。我不同意Woody Allen的說法,很滿意自己生命替我安排的順序,倒轉或者重新來過,人們不見得會更懂得享受生命或者加倍珍惜。一步一腳印是這種修行的紀律,兩點之間的直線不見得是最短的距離,Sonja 與其他的baby一樣,為成人們自以為是的旅行方式帶來新的靈感與刺激──原來這個世界上還有那麼多等著我們去學習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