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化學藥劑侵入人類生活的安全威脅,除了相關當局制定嚴格的法令管理外,或許我們需要知道更多一些關於綠色經濟的崛起。提到綠色經濟,首先需要認識來自德國環境學者麥克.布朗嘉與來自美國建築師威廉.麥唐諾所提出的《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C2C)理念。
這些年,在德國引起大量關注的C2C理念,讓大導演史蒂芬‧史匹柏大手筆投資二百萬美金著手拍攝紀錄片,而美國影星布萊德‧彼特更將此書比喻為「每個人一生必讀的書!」
綠色經濟「環保」商品變得真正有意思,常是在一個看似不可能解決的困境,轉化為光明的逆轉驚喜。舉例來說,紡織染料被公認是危險的化學廢料,位於瑞士的萊茵河谷地,有一座很古老的紡織工廠──隆納,九○年代初期,該公司面臨遷廠及必須解決毒性廢棄物的問題。
該公司前任執行長愛汀.卡林根本不知該如何面對這個大挑戰。面對企業本身因為營運產品製造出大量環境汙染現象,這本是糟糕的商業結果。愛汀.卡林開始思考,有沒有可能讓廢棄物完全變得對人類、植物和動物無害。
換句話說,如果讓紡織廢料可以由生物所分解,就有可能突圍。愛汀透過一位美國設計師的建議下,輾轉找到了C2C理念的兩位發起人。麥克.布朗嘉讓燙手山芋出現轉機。他的團隊找到巴嘉基化學公司,著手將一千六百種不同的染料進行化學解析,之後成功找出了十六種完全無毒的染料,藉著這些染料製造出所有需要的顏色。現在隆納所製造的高品質可分解紡織品,被大量運用在飛機座椅套上,及其它產品。
透過麥克‧布朗嘉團隊,為隆納紡織廠所執行的綠色經濟革命結果,目前工廠所製造的紡織廢料,能賣給當地農莊。在冬天來臨時,甚至可以將紡織廢料倒在草莓園上,當作植物的養分肥料,同步解決了工廠的廢水問題。
隆納成功的例子,不是天方夜譚,它是全球六百多家公司響應C2C理念的其中一例而已。《從搖籃到搖籃》C2C理念,也試圖讓商品得以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不再只是因為商業產品所衍發而出一連串的環境汙染問題。換言之,讓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更符合經濟效益,並且能安心使用,以呼應了對環境永續發展具體的行動。
「C2C全球狂熱」可不是兩位革命理想家的空談,據了解,目前已開發出六百多種C2C產品:在未來,福特將推出由大豆和玉米所建造的汽車;Nike也已成功設計可回收的球鞋;而全球最符合人體工學的辦公椅製造商Herman Miller,更是製造了幾乎可以百分百再利用的椅子;波特蘭gDiapers公司生產出不含毒素的棉質尿布,內層可在一百天內由土壤分解;中國大陸開始進行永續發展的造城試驗。荷蘭更沉浸在「C2C狂熱」中,著手打造全球第一個徹底實踐從搖籃到搖籃的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