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琨綜合外電報導】中國寧夏省固原六盤山北陲須彌山石窟群下、古絲路旁的「須彌山博物館」,歷經二年建設,日前開館,是中國首創以絲綢之路和佛教石窟藝術為主題的專題博物館,運用科技媒介、藝術創作、文化象徵等形式,全面展示古絲綢之路文化與佛教石窟藝術瑰寶。
須彌山博物館的建築面積逾五千五百平方公尺,展示面積四千五百平方公尺,由七大單元組成:「絲路開通」從西元前一三八年張騫出使西域開始,藉由場景復原、文物陳列等,展示絲綢之路開通以後對寧夏固原地區文化經濟生活的影響;「佛教東傳」展示佛教從印度發源、傳入中原地區的歷史進程;「須彌之光」再現絲綢之路古原州商賈如流、物阜民豐的繁榮景象;「佛國眾生」運用圖版、石窟雕像復原等形式來介紹佛國世界,從佛到供養人等各類形象;「佛窟集萃」介紹印度阿旃陀、阿富汗巴米揚和中國各具特色的十八處著名石窟;尾廳用須彌山地形地貌電子沙盤,並結合世界知名佛像浮雕的方式,展現出佛教石窟的藝術魅力。
「須彌」(古印度吠陀羅神話意為『寶山』),古代先民將位於寧夏固原城區西北處六盤山北陲、古絲綢之路東段北道通衢要地、石門水旁佛窟密集之山稱為須彌山。
須彌山石窟是寧夏境內最大的石窟群,被譽為「寧夏敦煌」,最早開鑿的確切年代已無從稽考,根據其石窟形制和造像風格判斷,大約最初開鑿於北魏中晚期,距今約有一千五百年歷史,歷經西魏、北周、隋唐各代大規模營造,及宋、元、明、清各代修葺,現存五百餘尊,保存較為完好的造像、壁畫、題記。
入口處第五窟內,高達二十公尺的彌勒坐佛,神情莊嚴,十分壯觀,比雲岡、龍門石窟最大的造像還高,具有珍貴的史料與藝術價值,名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